[发明专利]直下式背光模组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3555.8 | 申请日: | 2008-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44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2-10 |
发明(设计)人: | 章绍汉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5/00 | 分类号: | F21V5/00;G02F1/13357;F21Y101/02;F21Y10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下式 背光 模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被广泛应用于个人数位助理、笔记型电脑、数字相机、移动电话、液晶电视等电子产品中。但由于液晶显示装置本身不能发光,因此其需要借助背光模组才能产生显示功能。
请参见图1,一种背光模组100,其包括框架10,一个反射板12、多个LED(发光二极管)点光源14、一个扩散板16及多个光学片18。该多个LED点光源14设置在框架10的底板上,多个光学片18盖设于框架10的开口处。扩散板16间隔设置于LED点光源14及多个光学片18之间,从而将框架10内分割成第一和第二扩散空间19、20。扩散板16由含有散射粒子的树脂材料制成。该多个光学片18包括棱镜片、扩散片或折射偏振膜。
使用时,由多个LED点光源14产生的光线经过第一扩散空间19后进入扩散板16,经过扩散板16扩散后,光线进入第二扩散空间20进行扩散,最后经过多个光学片18的扩散或聚集作用后,在特定视角范围内均匀出射。
然而从LED点光源14发出的光线虽经过多次扩散,但仍很难避免点光源14光源残影的产生,即形成中心亮度高而周围较暗的区域。为了尽量减少光源残影的产生,业界通常会增大框架10的深度,即增大第一和第二扩散空间19,20的高度。然而,增加框架的深度将减少出射光的亮度,并会导致背光模组100的厚度较大,难以满足薄型化设计的要求。假如相应增加点光源的话,会增加消耗功率。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出射光线均匀性较佳且厚度较薄的背光模组。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框架、设置于框架底部的多个发光二极管、依次间隔设置于该多个发光二极管上方的第一光学板及第二光学板。第一光学板和第二光学板均为一个透明本体。第一光学板包括形成于第一光学板入光面的多个相互平行的长条状弧形凹槽及形成于第一光学板出光面的多个相互平行的长条状弧形凸起。第二光学板包括形成于第二光学板入光面的多个相互平行的长条状弧形凹槽及形成于该第二光学板出光面的多个相互平行的长条状弧形凸起。
上述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发光二极管发射出的光线经过空间扩散后进入第一光学板,由于第一光学板的入光面形成有多个弧形凹槽,出光面形成有多个弧形凸起,其可将点光源扩散成面光源并使光线向特定视角范围内聚集,提升背光模组的正面出光率和出光均匀性;接着从第一光学板出射的光线再经过空间扩散后进入第二光学板,由于第二光学板入光面形成有弧形凹槽,出光面形成有弧形凸起,使从第二光学板出射的光线发生特定的折射、散射、反射与衍射等光学作用,从而将光线进一步面光源化的同时将光线扩散均匀,避免了光源残影的产生。同时,光线自发光二极管射出到入射至第二光学板的过程中,经过了两次空间扩散作用且由于光学板的微结构增加扩散光程,从而达到较好扩散效果,进而可实现该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薄型化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第一光学板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第一光学板沿IV-IV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第一光学板沿V-V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第二光学板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第二光学板的沿VII-VII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第二光学板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直下式背光模组200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见图2,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直下式背光模组200,其包括框架21、多个发光二极管23、第一光学板24、第二光学板25及多个光学片26。其中多个发光二极管23设置于框架21底部,第一光学板24和第二光学板25依次间隔设置于发光二极管23上方,从而将框架21分割成第一和第二扩散空间27、28,多个光学片26设置于第二光学板25上方。
框架21可由具有高反射率的金属或塑料制成,或涂布有高反射率涂层的金属或塑料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35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