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槽钢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304283.3 | 申请日: | 200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42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代文;陶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1/08 | 分类号: | B21B1/08;B21B27/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冬 |
地址: | 617067***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槽钢 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槽钢轧制领域,尤其是一种在传统孔型设计基础上改进的槽钢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的槽钢轧制通常是采用连铸连轧的方法生产。轧制过程中,钢坯经粗轧、中轧、精 轧的多个轧制道次而成为槽钢。每一道次对应一个孔型,相应地,轧制槽钢使用的孔型是一 个孔型系统,该系统包括一系列渐变的数个孔型,为了使钢坯逐渐变形到成品槽钢,上一道 次孔型的腿部斜度大于下一道次孔型的腿部斜度。孔型的腿部斜度参数有两个,即孔型的外 侧辊斜度和孔型的内侧辊斜度,对孔型系统中的单个孔型而言,一般是根据其外侧辊的斜度 、槽钢宽度等参数来确定其内侧辊的斜度,当上一道次孔型的外侧辊斜度大于下一道次孔型 的外侧辊斜度时,上一道次孔型的内侧辊斜度也大于下一道次孔型的外侧辊斜度。
当某一道次的辊环悬空高度大于轧槽深度且轧槽深度大于等于110mm时,该道次孔型的 外侧辊经常由于受力过大而脱离轧机轧辊,俗称“掰辊环”,发生“掰辊环”后必须停产更 换轧辊。解决频繁发生的“掰辊环”问题有以下途径:1)理论上,可以增加外侧辊的辊环 宽度,但受到孔型宽度、数量及轧辊长度限制,该方法存在困难一般不被采用;2)改进外 侧辊的轧辊材质,由铸铁轧辊改为铸钢或锻钢轧辊,但铸钢或锻钢轧辊易粘氧化铁皮,造成 产品表面质量差;3)优化孔型,减小压下量,但该种方式需要增加轧制道次,由于受轧机 数量及轧辊长度限制,该种方式无法实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槽钢轧制方法易发生“掰辊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 供一种能够防止“掰辊环”现象的槽钢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槽钢轧制方法,在中轧机组的轧制道次所 使用的孔型中,根据该道次的辊环悬空高度与轧槽深度确定该道次与其前一道次的孔型外侧 辊斜度差a。
该道次与其前一道次的孔型的外侧辊斜度差a,是指前一道次的孔型的外侧辊斜度作为 被减数,该道次的孔型的外侧辊斜度作为减数经减法运算得到的差。一般情况下,该道次与 其前一道次的孔型外侧辊斜度差为正,即上一道次孔型的外侧辊斜度大于下一道次孔型的外 侧辊斜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当中轧机组中某一道次的辊环悬空高度大于轧槽深度且轧槽深度 ≥110mm时,该道次与其前一道次的孔型外侧辊斜度差为负,即其前一道次孔型的外侧辊斜 度小于该道次孔型的外侧辊斜度,使该道次孔型的受力点由外侧辊转移至内侧辊,从而从根 本上解决了此时容易发生的“掰辊环”现象,减少了轧制生产线的维修时间,提高了生产效 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道次孔型的示意图。
图2是第二道次孔型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三道次孔型的示意图。
图4是第四道次孔型的示意图。
图5是第五道次孔型的示意图。
图6是第六道次孔型的示意图。
图7是第七道次孔型的示意图。
图8是辊环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外侧辊,2-内侧辊,x%-孔型的外侧辊斜度,H1-辊环悬空高度,H2-轧 槽深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的槽钢轧制方法,在中轧机组的轧制道次所使用的孔型中,根 据该道次的辊环悬空高度H1与轧槽深度H2确定该道次与其前一道次的孔型外侧辊斜度差a。
由于粗轧机组的辊环一般直径较粗,辊环直径变化不大,且此时钢坯的塑性好于后续轧 制时钢坯的塑性,不易发生“掰辊环”,终轧机组是最后定型的道次,其孔型的腿部斜度是 确定的,而中轧机组中的辊环悬空高度H1大于轧槽深度H2且轧槽深度H2较大,因而本发明的 槽钢轧制方法的改进主要应用在中轧机组的孔型上,经试验,某一道次的辊环悬空高度H1大 于轧槽深度H2且轧槽深度H2≥110mm时,需要使该道次与其前一道次的孔型外侧辊斜度差a< 0,即a为负,该道次的孔型外侧辊斜度大于其前一道次的孔型外侧辊斜度,才能避免该道次 发生“掰辊环”。
进一步的是,考虑到不能使后续轧制道次的轧制力过大,在中轧机组中,当该道次的辊 环悬空高度H1大于轧槽深度H2且轧槽深度H2≥110mm时,该道次与其前一道次的孔型外侧辊 斜度差a满足:-2%≤a<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42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室内净化剂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整合型定位装置及其实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