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萃取分离器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810304326.8 | 申请日: | 2008-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664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10 |
发明(设计)人: | 熊清元;张红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11/00 | 分类号: | B01D11/0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 楠 |
地址: | 563003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萃取 分离器 及其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萃取分离器及其制作方法,属于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工业化超临界流体萃取装置中,常用萃取分离器来分离产品,萃取分离器的设计、制造参照国家标准GB150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中的相关要求执行。现国内外设计制造的各型萃取分离器均采取轴向进气,该进气方式存在很多避端:a、高压的强烈气流进入容器内,会将经分离后积存在分离器底部的部分产品吹成超细微粒的雾状,并随工艺介质流出分离器,影响产品的分离效果,使产品的“得率”低。b、增加超临界萃取装置的运行成本,减少设备开工时间。随工艺介质流出的产品将积存在管道内壁、管道阀门及其它容器内,使管道及管道阀门发生堵塞,为保持装置的正常运行,不得不停机对管道、管道阀门和容器进行清洗,且必须储备一定量的阀门元件,增加设备的运行成本,减少其正常开机时间。c、工艺介质品质下降,影响其萃取能力。工艺介质的萃取能力取决于其纯度,被吹成超细微粒的产品夹杂在工艺介质内,使工艺介质的纯度下降,使其萃取能力也跟随下降,最终影响超临界萃取装置的萃取能力。因此现有的萃取分离器的使用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分离效果较好、运行成本较低并且工作效率较高的萃取分离器及其制作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萃取分离器的制作方法为,制作萃取分离器时,在萃取分离器的工艺介质进口处通过设置气流引导管的方式,使工艺介质通过气流引导管进入萃取分离器的高压釜体内腔后改变流动方向,并使工艺介质沿高压釜体内腔的圆周方向流动及沿圆周的切向方向喷出气流引导管。
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制作的萃取分离器它包括顶盖、高压釜体和分离器支架,顶盖盖在高压釜体的上端口并通过螺栓连接在高压釜体上,高压釜体安装在分离器支架上,在顶盖上设有工艺介质进口,并且在工艺介质进口上安装有气流引导管,气流引导管的上段部分为直管,其下段部分为圆环形状的管道,并且气流引导管的出气口设在圆环形状的管道部位,在高压釜体的上部位置处设有工艺介质出口,在高压釜体的底部位置处设有产品出口。
气流引导管下段部分圆环形状的管道的圆周与高压釜体内腔圆周平行。
在高压釜体的外侧套有密闭的加热保温夹套,并且在加热保温夹套的下部设有加热工艺介质进口,在加热保温夹套的上部设有加热工艺介质出口。
在顶盖与高压釜体之间设有密封圈。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对进入萃取分离器内的工艺介质采取随同气体切向喷出的方式,从根本上避免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彻底改变了高压工艺介质进入萃取分离器的流向,有效地避免了轴向进气方式对分离器底部积存产品的吹扫,提高了超临界萃取装置的分离能力,确保超临界萃取装置中各组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寿命,保持了工艺介质应有的萃取能力。本发明经较长时间的实验使用证明本发明对产品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本发明在萃取过程中能实现产品的有效分离,并降低设备的运行成本,使工艺介质萃取能力得以有效发挥。因此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分离效果好、运行成本低并且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顶盖、2-密封圈、3-高压釜体、4-加热保温夹套、5-气流引导管、6-分离器支架、A-工艺介质进口、B-工艺介质出口、C-产品出口、D-加热工艺介质进口、E-加热工艺介质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制作萃取分离器时,按照本发明的方法进行制作,即在萃取分离器的工艺介质进口处通过设置气流引导管的方式,使工艺介质通过气流引导管进入萃取分离器的高压釜体内腔后改变流动方向,并使工艺介质沿高压釜体内腔的圆周方向流动及沿圆周的切向方向喷出气流引导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航天乌江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43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