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氯酸盐法制备二氧化氯有效
申请号: | 200810304339.5 | 申请日: | 2008-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357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09-02-04 |
发明(设计)人: | 艾雪莉 | 申请(专利权)人: | 艾雪莉 |
主分类号: | C01B11/02 | 分类号: | C01B1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武森涛 |
地址: | 611830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酸盐 法制 氧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氯酸盐法制备二氧化氯,具体地,属消毒、漂白剂领域。
背景技术
二氧化氯是一种广谱强力杀菌消毒剂、高效氧化剂和优良漂白剂,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 为IA级高效安全消毒剂,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食品加工、保鲜、水质净化、漂白等领域。
中国专利申请CN1040182A公开了申请号为89105534.7,发明名称为二氧化氯的制备。该 专利申请在公开了通过位于管30中的管38加入甲醇和硫酸,以在其中形成产生二氧化氯的反 应介质,硫酸和甲醇分别通过管32和管34加到再循环物流中,管38为一根细长管,它将加到 该管的反应物限制在高酸度环境中,这使得反应很快,并且是流动的反应物在管38内的停留 时间内足以生成了这些反应物能够生成的全部二氧化氯,停留时间约为0.01~1秒。加到管 38中的浓硫酸浓度通常为30~36N,加到管38中的硫酸的流量足以使管38和发生器12中的反 应介质达到所要求的总酸当量浓度,该反应介质的氯酸盐浓度通常约为0.25~3.5M,最好为 0.5~1.5M,其酸度通常约为2~10N,最好是9~10N。
但是发明人在应用该方法制备二氧化氯时发现,在管38中浓硫酸与甲醇反应产生的二氧 化氯,但由于管38为细管,浓硫酸瞬间加入局部浓度过高,与甲醇反应过于剧烈,放热过多 ,易导致局部过热,使在此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氯分解,降低了二氧化氯的产率。本领域技术 人员急需寻求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采用氯酸盐法制备二氧化氯时,提高二氧化氯产率。
具体地,本发明方法采用氯酸盐法制备二氧化氯,以甲醇在硫酸和水的反应介质中还原 氯酸盐,在负压条件下,维持反应介质在沸点状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氯与水蒸气从反应系 统排出经冷却吸收后,即得二氧化氯水溶液,其区别在于浓硫酸的加入方式不同。浓硫酸是 以雾化形式加入。通过上述改进,使得浓硫酸进入反应系统时是以尽可能分散的情况进入, 避免了因浓硫酸在入口循环管路局部浓度过高,造成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氯分解,提高二氧化 氯产率。
为了防止二氧化氯分解,提高二氧化氯产率,也可以采用雾化形式加入甲醇。
其中,雾化形式可采用雾化器等装置来实现,即采用雾化器将浓硫酸或甲醇雾化后加入 反应系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反应器1、出口循环管路2、循环泵3、中间循环管路4、加热器5、入口循 环管路6、氯酸盐加入口7、硫酸加入口8、甲醇加入口9、反应器出口10、加热器入口11、流 体分散装置12、发生液排出口13、母液回流口14、过滤机15、防暴装置16、排气口17、冷却 吸收系统18、冷却器19、吸收塔20、真空喷射器21、吸收塔中部冷却水进口22、吸收塔顶部 冷却水进口23、二氧化氯溶液储槽2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氯酸盐法制备二氧化氯,以甲醇在硫酸和水的反应介质中还原氯酸盐,在负压条 件下,维持反应介质在沸点状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氯与水蒸气从反应系统排出冷却吸收后 ,即得二氧化氯水溶液,其特征在于:浓硫酸是以雾化形式加入。
为了防止二氧化氯分解,提高二氧化氯产率,也可以采用雾化形式加入甲醇。
反应介质的总酸当量浓度可以为2~10N,氯酸盐浓度为1~3M;二氧化氯的反应效率可 大于92%。
但是为了保证反应顺利进行,提高二氧化氯的反应效率、原料转化率和二氧化氯的纯度 ,宜控制反应介质的总酸当量浓度至7~9N。
进一步优选,氯酸盐浓度为1.8~2.5M,可提高二氧化氯的纯度,减少氯酸钠的损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在反应介质中添加氯化钠可以提高原料转化率(可提高5%左 右),同时加入氯化钠还可以避免疏排的发生,并起到还原剂的作用。
本发明氯酸盐法制备二氧化氯是在如下条件下进行的:负压条件为15~22KPa,反应介 质在沸点状态时的温度为65~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艾雪莉,未经艾雪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433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