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印刷电路板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5118.X | 申请日: | 2008-10-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03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赖盈佐;黄宗胜;许寿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1/11 | 分类号: | H05K1/11;H01R1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印刷 电路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电路板。
背景技术
印刷电路板上,电子元件的单一针脚可允许流过的电流有最高上限值, 超过此上限值的电流极有可能造成针脚的铜壁熔毁,影响印刷电路板的可靠 度。印刷电路板上的电源连接器为了要承受大量的电流负荷,通常会使用很 多的针脚来分摊电流,然而由于印刷电路板上电流分布不均匀的原因,使得 特定区域电流密度较高,从而使得在此区域的电源连接器的针脚的电流也较 其他针脚高出许多。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内容,有必要提供一种其上电子元件的针脚的电流相对均匀分 布的印刷电路板。
一种印刷电路板,其上设置有一电子元件,所述电子元件包括有若干与 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参考层相连的针脚,流经所述若干个针脚的电流不尽相 同,所述印刷电路板于邻近电流较小的针脚处设有至少一第一贯孔,于邻近 电流较大的针脚处设有至少一第二贯孔,所述第一贯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 贯孔的直径。
上述印刷电路板通过设置若干不同直径的贯孔,利用贯孔的不同电阻值 以及电流较易流向电阻值较小的区域的原理,可以使得所述电子元件的每个 针脚的电流差距较小,能够改善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电子元件的针脚的电流分 布状况。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印刷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印刷电路板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请参考图1,一印刷电路板1上设置有一电源连接器(图未示),所述 电源连接器包括九个针脚P1-P9,所述九个针脚P1-P9均与所述印刷电路板 1的电源层2相连,用于传输所述电源层2的电源信号给其他与所述电源连 接器相连的电子元件(图未示)。
通过一仿真系统对所述印刷电路板1进行仿真,即可得到如表1所示的 所述电源连接器的九个针脚P1-P9的电流分布图。
表1
从表1可以明显看到,流过所述针脚P1-P3的电流相当,流过所述针脚 P4-P6的电流相当,流过所述针脚P7-P9的电流相当,且流过所述针脚P1- P3的电流、流过所述针脚P4-P6的电流以及流过所述针脚P7-P9的电流之间 相差较大。上述现象即是由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电流分布不均所造成的,所 述针脚P1-P3所在的电源层区域、所述针脚P4-P6所在的电源层区域以及所 述针脚P7-P9所在的电源层区域的电流密度依次递增。
为了改善印刷电路板上电源连接器的针脚的电流分布状况,请继续参考 图2,本发明印刷电路板10的较佳实施方式上设置一电源连接器(图未示) 以及若干贯孔,所述电源连接器包括九个针脚P11-P19,所述九个针脚P11- P19均与所述印刷电路板10的电源层20相连,用于传输所述电源层20的电 源信号给其他与所述电源连接器相连的电子元件(图未示)。所述若干贯孔 包括第一组贯孔12、第二组贯孔14以及第三组贯孔16,其中所述第一至第 三组贯孔12、14、16的直径分别为R1、R2以及R3,且R1>R2>R3。所 述第一组贯孔12设置于所述针脚P11-P13的周围;所述第二组贯孔14设置 于所述针脚P14-P16的周围;所述第三组贯孔16设置于所述针脚P17-P19 的周围。
根据贯孔的特性可知,贯孔的直径与其电阻值成反比,即直径较大的贯 孔的电阻值较小,而直径较小的贯孔的电阻值较大。因此,所述第一组贯孔 12、第二组贯孔14以及第三组贯孔16的电阻值依次递增。同时,由于电阻 值越大,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越大,因此,电流倾向于流向电阻值较小的 区域。也就是说,所述印刷电路板10上的电流较易流向所述针脚P1-P3所 位于电源层的区域。
同样,通过所述仿真系统对所述印刷电路板10进行仿真,即可得到如 表2所示的所述电源连接器的九个针脚P11-P19的电流分布图。
表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51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