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810305835.2 | 申请日: | 2008-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52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胡楠;张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22 | 分类号: | H01R12/22;H01R13/46;H01R13/6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 江苏省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的安装相机模组的电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功能日益多样化,许多手持电子设备具有摄影功能。该种功能通常是由相机模组实现的,该相机模组通常借助于一电连接器实现与电路板的电性连接而传输信号,所述电连接器及电路板组成了安装相机模组的电连接器组件。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第2891378号公开了一种安装相机模组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及遮覆于绝缘本体上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四个侧壁及底壁,所述侧壁围成具有开口的、收容相机模组的收容空间,所述底壁位于收容空间的底部,所述端子具有固持侧壁上的固持部及凸伸入收容空间中而与相机模组连接的接触部。随着电连接器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绝缘本体越来越薄,当相机模组自开口向收容空间中安装时,相机模组有可能会抵压到绝缘本体的底壁而使底壁破裂。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克服上述缺陷的电连接器组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避免绝缘本体底壁受抵压而破损的电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中的端子、用以与端子电性连接的电路板及至少一个设置于电路板上的支撑件,绝缘本体具有收容空间及位于收容空间底部的底壁,端子具有凸伸入收容空间中的接触部,所述绝缘本体的底壁设有容支撑件透过的通孔,当固持有端子的绝缘本体连接于电路板上时,所述支撑件透过通孔而凸伸入收容空间中,支撑件的顶点高于绝缘本体的底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电路板上设置有支撑件,该支撑件透过绝缘本体的底壁而凸伸入收容空间中且支撑件的顶点高于绝缘本体的底壁,因此当安装相机模组时,相机模组与支撑件相抵压,避免了相机模组抵压绝缘本体的底壁,减小了底壁因受抵压而破损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元件的组合图。
图4是沿图1所示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件用于安装相机模组m。所述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绝缘本体1、若干端子2、若干接地件3、遮蔽壳体4、支撑件5及电路板6。
请参阅图2及图3所示,绝缘本体1包括第一侧壁11、第二侧壁12、第三侧壁13、第四侧壁14及底壁15,其中第一侧壁11与第二侧壁12相对,第三侧壁13与第四侧壁14相对。所述四侧壁之间形成收容空间10,底壁15位于收容空间10的底部。每一侧壁上均设有数个固持槽16,底壁15设有与固持槽一一对应连通的槽道17,每一固持槽16及与其对应的槽道17用以容置一个端子2。底壁15的中间部位设有贯穿底壁的通孔18。
每一端子2具有安装且固持于侧壁的固持槽16中的固持部21、自固持部21一端弯折延伸入收容空间10中的接触部22及自固持部21另一端延伸出绝缘本体1外而用以与电路板6上的导电片61相焊接的焊接部23。所述接触部22与底壁15上的槽道17相对,以增加接触部22的弹性变形空间。
接地件3具有基部31及自基部31延伸的连接部32,所述基部31上设有固持凸块33。绝缘本体1的第一及第二侧壁11、12上设有卡持槽19,接地件3安装于卡持槽19中,连接部32用以与电路板6上的导电片61电性连接而接地。
遮蔽壳体4具有顶盖部41及自顶盖部41边缘向下延伸的四个侧边部42。其中两个相对的侧边部42对应绝缘本体1的卡持槽19设有扣持孔420。所述顶盖部41设有容相机模组m的镜头透过的圆孔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1030583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