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0448.3 | 申请日: | 2008-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1320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0-29 |
发明(设计)人: | 关哲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关哲夫 |
主分类号: | F01N3/01 | 分类号: | F01N3/0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7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尾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发动机的尾气进行净化的装置。具体说,涉及一种由高频高压直流电产生器和电除尘净化器本体组合作业,对机动车、船、铁路内然机车等发动机的尾气进行净化的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如(EGR)和(SCR)后处理器,只能对NOx、CO有较好的净化效果;能使发动机尾气中的SO2、PM(烟雾、碳、硫化物、未然油、未燃燃料、粉尘)等颗粒物净化后,接近零排放的发动机尾气净化装置还没见到。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针对发动机尾气中的SO2和PM(烟雾、碳、硫化物、未燃油、未燃燃料、粉尘)等颗粒物,进行净化,使净化后比净化前,进一步降低排放量80%-95%以上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由高频高压直流电产生器和电除尘净化器本体组成,发动机尾气在电除尘净化器本体内完成净化过程,把电除尘净化室小型化,由1个电除尘净化室单独工作,或由1个以上的电除尘净化室并连,串连在一起工作,组成电除尘净化器本体;电除尘净化室左右两侧安装不锈钢做的收尘极板,后面(排气方向)装设网状收尘极,安装网状收尘极可提高对PM等颗粒物的净化率,同时还可缩短收尘极板的长度,有利于小型化,顶部和底部用绝缘耐高温板制作,并与收尘极板和网状收尘极固定在一起,电晕极、电晕线用绝缘瓷件固定在顶部和底部的绝缘耐高温板上。电除尘净化器本体用绝缘耐高温板与本体所属的进气部件和排气部件中的二个角钢支架连接、固定;用绝缘耐高温板等对电除尘净化器本体上下、左右进行外包装,使电除尘净化器本体与角钢支架及其进气部件和排气部件是高度电绝缘的,并且与发动机、机动车体、船体、内燃机车体也是高度绝缘的,确保使用安全。高频高压直流电产生器与对应的发动机共用同一电源,高频高压直流电产生器输出满足作业需要的高压直流电,其外壳由绝缘材料制做,把高频高压直流电产生器输出的高压直流(+)电用高压线连接到电除尘净化器的收尘极接线柱上,把高频高压直流电产生器输出的高压直流(-)电用高压线连接到电除尘净化器的电晕极接线柱上,把发动机尾气排放管用绝缘耐高温管或钢管与电除尘净化器进气管连接,尾气通过进气部件到达电除尘净化室内,在直流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尾气中的SO2、O2、H2O(CO2)等气体被电离、分解。为保证能形成足够的负离子,必要时可由进气箱上的空气输入阀门输入少许适量的新鲜空气、PM(烟雾、碳、硫化物、未燃油、燃料、粉尘)等颗粒物被荷电后,聚集到收尘极板和收尘极网上,实现了尾气被净化的目的,净化后的尾气经电除尘净化器排气部件和排气管排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净化发动机尾气中SO2和PM等颗粒物效果显著,尤其对柴油发动尾气净化减排作用更佳,本实用新型对治理发动机尾气中SO2和PM等颗粒物对环境的污染很有实用价值,理论上对CO2也有一定的减排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由1个电除尘净化室单独工作的电除尘净化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由2个电除尘净化室并连在一起工作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由2个电除尘净化室并连在一起工作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三种高频高压直流电产生器的电原理框图。
图中:1高压直流(-)电输送导线、2高压直流(+)电输送导线、3电晕极高压接线柱、4电晕极高压接线柱、5电晕极高压接线柱、6电晕极高压接线柱、7电晕线底部固定瓷件、8电晕线底部固定瓷件、9电晕线底部固定瓷件、10电晕线底部固定瓷件、11电晕线、12电晕线、13电晕线、14电晕线、15收尘极高压接线柱、16收尘极高压接线柱、17收尘极高压接线柱、18收尘极板、19收尘极板、20收尘极板、21网状收尘极、22网状收尘极、23顶部绝缘耐高温板、24底部绝缘耐高温板、25进气部角钢支架、26排气部角钢支架、27进气管、28进气箱、29进气气流分布板、30右侧外包装绝缘耐高温板、31左侧外包装绝缘耐高温板、32排气气流分布板、33排气箱、34排气管、35发动机尾气、36净化后的气体、37空气输入阀门、38空气输入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关哲夫,未经关哲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04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