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V形弹片式熔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0566.4 | 申请日: | 200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73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郑献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献昆 |
主分类号: | H01H85/04 | 分类号: | H01H85/04;H01H85/143;H01H85/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片 熔断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元器件,特别涉及用于保护电器过载的熔断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熔断器的结构是(见图1和图2),接线端子接通电源,熔断体端帽与其中一个导电接触片接触。因该导电接触片是呈半圆形的,接触面不大。当经过电阻R、电发光体W、另外一个导电接触片和熔断体接通时,因他们是共用一个容腔,为了使导电接触片与熔断体端帽相接触,就必须延伸和加长这个导电接触片,导电接触片过长给装卸熔断器带来了相当大的阻力(有的装不上去,有的拔不出来,有的接触不好)。因两个导电接触片接触面积不一样,熔断体会向前倾斜导致熔断体端帽与该两个导电接触片接触面积不均匀,在通电的过程中导致温度升高从而烧毁接触面,造成不必要的断电,有时因接触不良甚至引发火灾,并且导电接触片只是镶嵌在载熔件壳内,没有使之固定,所以也很不安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V形弹片式熔断器,将两个导电接触片改为V形结构,不但可以缩短导电接触片的长度,而且还可以保持两个导电接触片的接触面积一致,安全可靠,解决现有技术中接触不良、接触面积不均匀以及装拆不方便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现上述发明目的的方案是:设计一种V形弹片式熔断器,包括接线底座以及嵌于该接线底座内的载熔组件,所述接线底座上设有可以连接外部接线的两个接线端子,所述载熔组件包括载熔组件壳体,安装熔断件的卡座,两个连接熔断件两端电极的导电接触片,其中第一导电接触片电连接第一接线端子,第二导电接触片电连接第二接线端子;所述两个导电接触片均折成V形,该V形导电接触片的尖端探入卡座内,该V形导电接触片的至少一个端部固定在载熔组件上。
所述熔断件为圆筒形帽熔断体。所述载熔组件还设有限位止档,该限位止档一端固定于载熔组件壳体上,另一端延伸至卡座的一端,所述第一导电接触片和第二导电接触片尺寸相同。
所述载熔组件设有电阻R以及电发光体W,该电阻R以及电发光体W串联后通过导线分别连接两个导电接触片,所述电发光体W部分暴露于载熔组件壳体表面。所述两个导电接触片的一端分别通过接线柱固定于载熔组件上,所述连接电阻R以及电发光体W的导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上述两个接线柱。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后,使这种新型的熔断器具有接触良好,不易断电的特点,而且安全可靠,装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载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熔断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V形弹片式熔断器载熔组件20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V形弹片式熔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上述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由图3和图4中可知,这种V形弹片式熔断器,包括接线底座10以及嵌于该接线底座10内的载熔组件20,所述接线底座10上设有可以连接外部接线的两个接线端子11和12,所述载熔组件20包括载熔组件壳体21,安装熔断件30的卡座22,两个连接熔断件30两端电极的导电接触片23和24,其中第一导电接触片23电连接第一接线端子11,第二导电接触片24电连接第二接线端子12;所述两个导电接触片23和24均折成V形,该V形导电接触片23和24的尖端探入卡座22内,该V形导电接触片23和24的至少一个端部固定在载熔组件20上,所述第一导电接触片23和第二导电接触片24尺寸相同。当熔断件30嵌入卡座22后,V形导电接触片23和24的尖端正好抵在熔断件30的两个电极上,由于第一导电接触片23和第二导电接触片24均为V形结构,当其受压后能始终保持对电极的压迫,使两者达到良好接触的目的,而且,这种V形结构对于电极是光滑接触,装拆时,阻力比较小,而且其探入卡座22内的长度远远小于现有技术的导电接触片,所以,在装拆熔断件30的过程中,第一导电接触片23和第二导电接触片24对电极的摩擦阻力很小,不会影响熔断件30的装拆。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导电接触片23和第二导电接触片24尺寸相同,所以,其对电极的压力也相同,接触面积也一致,直接与熔断体端帽接触,增加了接触面积,不易断电。
由图4中可看出,所述熔断件30为圆筒形帽熔断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献昆,未经郑献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056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