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压旋涡鼓风机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00608.4 | 申请日: | 2008-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31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31 |
发明(设计)人: | 何文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佛尔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17/12 | 分类号: | F04D17/12;F04D29/30;F04D29/5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13广东省东莞市南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旋涡 鼓风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括电机、带有涡线形侧槽的风盖、叶轮和进出风口的旋涡气泵,尤其涉及到一种气体从进风口转移到出风口的过程中,其间经过两个叶轮进行二次压缩的高压旋涡鼓风机。
背景技术
单段旋涡气泵由电机与风桶、叶轮和进出风口组成。其叶轮直接安装在电机的转子上,通过特殊设计的风桶将叶轮进行包围,实现完全的无接触压缩。
当叶轮转动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风向标促使气体向前向外运动,从而形成一系列螺旋状的运动。叶轮片之间的空气呈螺旋状加速旋转并将泵体之外的气体挤入侧槽,当它进入侧通道以后,气体被压缩,然后又回复到叶轮片间再次加速旋转。当空气沿着一条螺旋形轨道穿过叶轮和侧槽时,每个叶轮片增加了压缩和加速的程度,随着旋转的进行,气体的动能增加,使得沿侧通道通过的气体压力进一步增加。当空气到达侧槽与排放法兰的连接点处的侧通道在出口处变窄,气体即被挤出叶轮片并通过出口处的消声器排出泵体。
经实践证明,此种结构的风机存在以下弊端:
1、只能应用于压力较低的场合,不能应用于压力高于50KPa的场合;
2、流量较小,最大流量在500m3/h以下;
3、在同等压力与流量的条件下,其体积庞大,工作噪音较高,所需功率大。
在授权公告日为2005年9月21日、授权公告号为CN1219982C和发明名称为涡轮压缩机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涡轮压缩机,它包括:壳体,具有用来接收从外部源提供的流体的流体室;驱动单元,设置在壳体内,并产生旋转力;第一压缩部件,安装在受驱动单元的驱动进行旋转的旋转轴的一侧,并对流体进行第一次压缩;第二压缩部件,安装在旋转轴的另一侧,并对在第一压缩部件内压缩的流体进行第二次压缩;和轴承冷却单元,用于向轴承室提供流体室内的流体,以便当轴承室内的温度升高时进行冷却工作,当轴承室温度保持在适当程度时切断正流入轴承室内的流体,用来支承沿旋转轴轴向作用的载荷的止推轴承安装在轴承室内。
该涡轮压缩机的第一次压缩;第二压缩部件分置于电机旋转轴的两侧,相对来说占据空间体积就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并扩大单段旋涡气泵的应用范围,提供一种高压旋涡鼓风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高压旋涡鼓风机,包括依次同轴安装的前端盖、前叶轮和后端盖,在所述前叶轮与后端盖之间依次增设中风盖和后叶轮;所述中风盖后面的中风盖出风口与其前面的中风盖侧槽相通,所述中风盖侧槽为涡线形;所述前叶轮位于所述前端盖和中风盖之间的密闭腔体内,所述后叶轮位于中风盖和后端盖之间的密闭腔体内;所述前端盖前部设有端盖进风口,出风口位于所述后端盖上并与其端盖进风口成30°至90°的角。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所述中风盖侧槽一侧延伸出遮蔽片,遮蔽大约2/3的所述中风盖出风口。该遮蔽片作用有二,一是分隔中风盖的进、出风口;一是经过第一次压缩的风力更集中地进入二次压缩密闭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端盖、中风盖和后端盖上分别设有前端盖散热片、中风盖散热片和后端盖散热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风盖进风口与其中风盖出风口相通且各为为两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高压旋涡鼓风机与电机同轴一体安装。
在使用性能上,与单段旋涡气泵相比,高压旋涡鼓风机则具有以下特点:
1、所有单段旋涡气泵适用的场合,此高压旋涡鼓风机可完全代替之,其适用范围更广;
2、在同等压力下,高压旋涡鼓风机的体积比单段旋涡气泵的体积小;
3、在同等压力与流量下,高压旋涡鼓风机所需功率比单段旋涡气泵低。
由于高压旋涡鼓风机比单段旋涡气泵多增加了一个压缩过程,故其压力或流量或两者兼有,远大于同等功率的单段旋涡气泵,因而,高压旋涡鼓风机还可应用于单段旋涡气泵所无法应用的场合。例如:大型的环保水处理曝气;大型的电镀池集中搅拌;大型的气动输送系统,如大型工厂的塑料中央供料系统;要求更高的真空夹持与提升;其它单段旋涡气泵无法实现而其压力需求又在65Kpa以下的场合。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分解图之一;
图3是图1的分解图之二
图4是中风盖主视图;
图5是中风盖后视图。
附图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佛尔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佛尔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06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作平板印刷印版的方法
- 下一篇:增强型低噪声放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