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点式支架减振悬挂分离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0711.9 | 申请日: | 200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81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2 |
发明(设计)人: | 蒋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建军 |
主分类号: | B60G3/20 | 分类号: | B60G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特普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敏 |
地址: | 100016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点 支架 悬挂 分离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三轮车、汽车之类的轮式交通工具的悬挂系统,具体地说,是一种支架式悬挂分离系统。
背景技术
车辆的悬挂系统是车身与车轮之间的弹性联接装置,其目的是弹性地连接车身与车轮,缓和行驶中车辆受到的冲击力,保证货物完好和人员舒适,衰减由于弹性系统引起的振动使汽车行驶中保持稳定的姿势,改善操纵稳定性;同时悬架系统承担着传递垂直反力,纵向反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力所造成的力矩作用到车身上,以保证汽车行驶平顺。
目前的车辆的悬挂系统大都是减振器通过托架与车轮部件相连接,并且减振器的活塞杆连接到车身部件,此种悬挂系统在车轮越过道路上的不平之处时,由于减振器的活塞杆连接到车身部件,其底盘的振动会传给车身,并且在车辆转弯时,车身也会有一定的侧偏,影响车辆的稳定性和行驶的平顺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不受底盘振动影响,且能解决车身侧偏,使车辆稳定、平顺行驶的悬挂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点式支架减振悬挂分离系统,包括弹性元件、减振器和传力装置,所述弹性元件包括螺旋弹簧和机爪垫,传力装置包括连接杆、平行杆和悬挂支架,所述螺旋弹簧与减振器组合后一端安装在悬挂支架上,另一端安装在车辆的动力源支架上;所述悬挂支架的上端固接一安装板,机爪垫的一端安装于安装板上,另一端安装于车身。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位于车身下部,且车身通过机爪垫与传力装置弹性连接。
优选地,所述机爪垫不少于四个,且这不少于四个机爪垫的安装位置位于能保证车身平衡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由于减振器一端安装在悬挂支架上,另一端安装在动力源支架上,并且悬挂支架通过机爪垫与车身相连,通过减振器与机爪垫对冲击力的衰减,底盘的振动不会传递到车身,实现了车身与底盘的分离,也很好的解决了路面不平带来的车身侧偏问题,同时,也衰减了动力源引起的车底盘的振动,保证了车辆操纵的稳定性和行驶的平顺性。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点式支架减振悬挂分离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多点式支架减振悬挂分离系统包括弹性元件30、减振器40和传力装置20,这三部分别起缓冲,减振和力的传递作用。
弹性元件30包括螺旋弹簧301和机爪垫302,传力装置20包括连接杆201、连接杆202、平行杆203和悬挂支架204,连接杆201和连接杆202一端与车轮10的轮毂相连,另一端与连杆205相连,平行杆203连接在车轮10的车轮轴上,悬挂支架204与连杆205铰接,悬挂支架204上端焊接一安装板,减振器40设有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图中未示出),螺旋弹簧301设置在上弹簧座和下弹簧座之间与减振器40组合,组合了螺旋弹簧301的减振器40一端安装在悬挂支架204上,另一端安装在车辆的动力源部件50的动力源支架502上,动力源501设置在动力源支架502上,机爪垫302的一端安装于悬挂支架204的安装板上,另一端安装于车身60上。
悬挂支架204的安装板位于车身60下部,车身60通过机爪垫302与传力装置20弹性连接,机爪垫302不少于四个,不少于四个机爪垫302的安装位置位于能保证车身平衡的位置,使得传力装置20与车身60形成支点式接触,实现了车身60与车底盘的局部分离,在车底盘有侧偏时,车身不会有影响。
综上所述,减振器40一端安装在悬挂支架204上,另一端安装在动力源支架502上,并且悬挂支架204通过机爪垫302与车身60相连,通过减振器40与机爪垫302对冲击力的衰减,车底盘的振动不会传递到车身,实现了车身与底盘的分离,也很好的解决了路面不平带来的车身侧偏问题,同时,也衰减了动力源引起的车底盘的振动,保证了车辆操纵的稳定性和行驶的平顺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建军,未经蒋建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07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