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火中水六循环烧水壶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1749.8 | 申请日: | 2008-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3857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26 |
发明(设计)人: | 戴启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启云 |
主分类号: | A47J27/21 | 分类号: | A47J27/2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4000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水 循环 烧水 | ||
所属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火中水六循环烧水壶。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历史性、传统性家用热水壶,一个壶底,加热路线在水壶的外部,炉火浪费在炉 具上和空间,水壶体容易被烟火熏黑,三大技术指标很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中水六循环烧水壶,能使水壶体热利用有效率达到 百分之百,水壶底与炉火的接触面增加一点七倍,燃料燃烧效率六次循环加热,节能快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火中水六循环烧水壶,包括外壶体、外壶 体外表的保温壳,壶顶部位提手、手柄、壶盖、壶口、外壶体中部位壶咀、壶咀内的饼形圆门、凸 块、支耳、轴,呈合页式连接。一个壶底的热水壶,壶底向上移位四分之三与外壶体内的壶体连 接,外壶体内周围分布六个长条薄板凹形烟筒,下端与外壶一底周围边分布间隙相等的六个烟火入 口边连接,烟筒凹形边与外壶体内的壶体连接,烟筒出口位于外壶体外上端顶部,呈一形,活动式 风门,与壶咀方向呈一致外壶一底边沿二个弧形口上下连通,外壶一底下的凹形底呈圆形,边沿与 外壶体内的壶体连接,外壶一底,凹形底的弧形口由连接件连通,顶端与外壶一底连接,下端与凹形 底连接,外壶一底中央部位直径二公分的内壶口与内壶内胆顶端相连接,内壶体下端与外壶二底连 接,内胆下端与内壶底连接,上端与凹形底外壶一底连接,内壶体与内胆一公分之间间距燃烧区连 通外壶一底,内壶体呈瓶形,下端内胆与内壶体之间水管连通内胆,外壶体内水中,壶底中央10公 分直径圆孔炉火入口连接内壶体周围一公分间距燃烧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外壶体的外表全部用保温壳保温,外壶体的热利用有效率百分之 百,实现保温加速,炉火与壶底接触面扩大有内壶底、内壶体、内胆、外壶一底下的凹形底,增加 一点七倍,燃料燃烧效率达到六次循环加热,外壶与内壶的水同时循环加快热水速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中的C-C剖视图
图中1.保温壳、2.外壶体、3.壶咀、4.凸块、5.圆门、6.提手、7.壶盖、8.手柄、9.弧形口、10.外 壶二底、11.圆孔入口、12.内壶底、13.内壶体、14.内胆、15.燃烧区、16.凹形底、17.烟火入口、18. 烟筒、19.风门、20.出口、21.外壶一底、22.内壶口、23.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保温壳(1)、外壶体(2)、外观呈矮圆柱形,壶咀(3)、凸块(4)、圆门( 5)、提手(6)、壶盖(7)、手柄(8)、弧形口(9)、外壶二底(10)、圆孔入口(11)、内 壶底(12)、内壶体(13)、内胆(14)、燃烧区(15)、凹形底(16)、烟火入口(17)、烟筒 (18)、风门(19)、出口(20)、外壶一底(21)、内壶口(22)、水管(23)。
在图2所示实施例中,保温壳(1)在外壶体(2)表面与外壶体(2)、壶咀(3)、圆门( 5)、壶盖(7)、提手(6)、手柄(8)的外表相连,外壶一底(22)在传统的壶底向上移位四分 之三与外壶体内的壶体连接,外壶一底(22)周围边沿分布六个间距相等的烟火入口(17)与烟筒 (18)下端连接,烟筒(18)凹形边与外壶体(2)内的壶体连接,烟筒(18)上端与外壶体(2) 外上端顶部的出口(20)相连接。
图3所示,壶咀(3)下端与保温壳(1)、外壶体(2)连接连通外壶体(2)参阅图1、壶咀 (3)上端出口内的凸块(4)、圆门(5)、支耳、轴、呈合页式与壶咀(3)内体连接,参阅图3 外壶一底边沿的弧形口(9)与壶咀(3)方向一致,与外壶体(2)、内壶体(13)内上下水连 通,参阅图1、3,凹形底(16)呈圆形,顶端边沿与外壶一底(21)连接,凹形底(16)中央圆孔 边与内壶体(13)顶端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启云,未经戴启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17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