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抽油井管式泵防垢沉淀球型保护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2381.7 | 申请日: | 2008-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507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支广星;宋少良;霍其国;王志坚;王庆柱;胡代益;孟广新;王金江;王浩;张国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支广星;宋少良;霍其国;王志坚;王庆柱;胡代益;孟广新;王金江;王浩;张国梁 |
主分类号: | F04B53/00 | 分类号: | F04B53/00;F04B4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4511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井 管式泵防垢 沉淀 保护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石油领域抽油井管式泵的保护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石油工业采油系统大部分采用抽有机采油技术,抽油井所使用的管式泵都是由泵筒、固定凡尔、活塞和游动凡尔组成,而活塞和泵筒之间的间隙很小,在生产过程中大部分油井都附带产出大量的地层水,由于地层水的矿化度极高,地层水进入管式泵以上的油管时,由于温度降低、压力减小,地层水的矿质随即结晶附着在油管和拉杆上,形成坚硬的垢物,随着不断的生产垢物逐渐增多,在拉杆上下运动时,对垢物起到碰撞作用,将垢物碰落形成沉淀物,堆积在活塞上部极易将活塞卡死在泵筒内,或将游动凡尔卡死,造成油井停产,增加维修成本和投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活塞和凡尔被卡死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抽油井管式泵防垢沉淀球型保护器,它由上接头1、“O”型密封圈2、筒体3、活动凡尔4、中心管5、“O”型密封圈6、下接头7和拉杆8组成,其中:上接头1通过“O”型密封圈2和筒体3密闭连接,活动凡尔4坐在中心管5上,中心管5连接在下接头7上,筒体3通过“O”型密封圈6和下接头7密闭连接,拉杆8贯穿于下接头7、中心管5、活动凡尔4中间的孔和上接头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避免垢物进入管式泵内,延长了管式泵的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提高了生产实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其中:1 上接头、2“O”型密封圈、3 筒体、4 活动凡尔、5 中心管6“O”型密封圈、7 下接头、8 拉杆。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由上接头1、“O”型密封圈2、筒体3、活动凡尔4、中心管5、“O”型密封圈6、下接头7和拉杆8组成,其中:上接头1通过“O”型密封圈2和筒体3密闭连接,活动凡尔4坐在中心管5上,中心管5连接在下接头7上,筒体3通过“O”型密封圈6和下接头7密闭连接,拉杆8贯穿于下接头7、中心管5、活动凡尔4中间的孔和上接头1。正常生产时,结晶的垢物颗粒在抽油杆上下作用时脱落沉淀,当垢物进入本实用新型内时,由于活动凡尔4自重有关闭作用,垢物只能沉淀在筒体3和中心管5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起到了保护泵的作用。工作时活塞上行带动管式泵内的液体上行,推动活动凡尔4打开,使液体进入油管内,下行时活动凡尔4在自重的作用下又坐在中心管5口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支广星;宋少良;霍其国;王志坚;王庆柱;胡代益;孟广新;王金江;王浩;张国梁,未经支广星;宋少良;霍其国;王志坚;王庆柱;胡代益;孟广新;王金江;王浩;张国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23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节能环保型煤蒸汽锅炉
- 下一篇:一种改进的抽油杆旋转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