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控电磁—高低压交直流真空永磁接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3453.X | 申请日: | 2008-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772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7 |
发明(设计)人: | 张光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光远 |
主分类号: | H01H33/66 | 分类号: | H01H33/66;H01H33/666 |
代理公司: | 长春成铭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丁洪学 |
地址: | 130011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控 电磁 低压 直流 真空 永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能够降低能耗、安全环保、提高使用寿命、降低成本的接触器。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交流接触器是由半封闭的绝缘外壳、电磁线圈、电磁铁、回位弹簧、压力弹簧组成。直流接触器是在交流接触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整流装置,把控制电源由交流转换成直流。真空接触器是通过铁芯上的拐臂拉动真空管中单向触点,实现主电源的接通或切断。但是,上述接触器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当前,接触器都是由控制电源给电磁线圈通电,使其产生磁场拉动电磁铁使触点闭合,供给用电器用电。由于电磁线圈长期带电工作既浪费大量的能源,又使电磁线圈过热引发安全事故。而电磁辐射和交流噪音又严重地污染周围环境,对人体的健康有极大的危害。在非真空类接触器中,触点闭合、切断都暴露字空气中,它所产生的电弧对危险环境的危害是众所周知的,它还会触点产生积碳、烧结使用电器不能正常工作,降低了接触器的使用寿命。随着用电器对电压和电流的不同需求,接触器的规格、品种越来越多,体积越来越大,所需材料就越多,成本就越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控电磁—高低压交直流真空永磁接触器,实现工作时电磁线圈不通电,克服现有的接触器能耗高、噪音大、使用寿命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电磁线圈和铁芯构成的电磁铁、固定电极片、移动电极片、绝缘外壳,所作的改进是:绝缘外壳由电磁铁安装盒与电极安装盒两部分组成、电极安装盒为密封结构,在电极安装盒上安装有真空阀,在绝缘盒上或电磁铁供电电路上有连接电磁线圈的双向电源控制开关,在电极安装盒内有个活动横梁,活动横梁上对应电磁铁铁芯位置固定有高强永磁铁,活动横梁通过固定在盒上并穿过横梁的导柱和套在导柱上的复位弹簧安装在盒中,活动横梁电极的一侧有移动电极片安装柱,安装柱上安装电极片,以上为本实用新型基本方案。
为使电磁线圈和电磁铁铁芯贴紧电磁铁安装腔和电极安装腔之间的间壁,以获得电磁铁和永磁铁之间的最大吸引力和避免切换电磁线圈电源时产生振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是在电磁线圈与绝缘盒壁之间有压力弹簧,在电磁铁铁芯与绝缘盒壁之间有压力弹簧。
为使本实用新型电磁特有较佳磁性,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步改进是:电磁线圈导线层与层之间的起点在线圈骨架上处在同一位置,形成层与层的串联结构,或按固定方向绕缠骨架绕缠一层后切断,然后再按同一方向重新绕缠,形成形成层与层的并联结构。
为节省电磁铁铁芯材料,铁芯由回形硅钢片叠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是:首先控制电源通过双向电源控制开关送给电磁线圈一个正向电源后,马上切断电源,电磁线圈在得到这个电源后会立即产生一个瞬间磁场,这个磁场的磁力方向及磁力大小是可以控制的,该磁场通过线圈中铁芯后,使铁芯上部成为N极,下部成为S极。当线圈中的铁芯得到一个固定方向和足够大的电磁场,使铁芯上端的磁极方向与镶嵌在可移动横梁上的高强永久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反互相吸引,拉动可移动横梁及横梁上的电极片和压力弹簧沿真空绝缘壳内的导槽向下位移,同时压缩导柱上的复位弹簧,使横梁上的电极片与相对应的镶嵌在真空绝缘盒内壁上的电极片通过压力弹簧压紧导通主电源,电极片无触点一端则伸出真空绝缘盒内壁与固定在绝缘壳上的接线柱相联,给用电器送电。同时,铁芯与高强永久磁铁互相吸引使可移动横梁的位置固定不变,此时就不需要电磁场的维护,也就是不需要电流的维护。当用电器需切断电源时,只需通过双向翘板电源控制开关给电磁线圈—个反向电流,就可以使线圈中铁芯的磁极方向改变,上部为S极,下部为N极,与可移动横梁上的高强永久磁铁的磁极方向相同产生向上的推力,在复位弹簧的协同作用下把活动横梁向上推动,使移动电极片触点脱离固定电源电极片上的触点,可移动辅助电源电极片的触点与辅助电源固定电极片上的触点接通,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光远,未经张光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345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