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4601.X | 申请日: | 200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2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大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L3/02 | 分类号: | B62L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慧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顺荣 |
地址: | 215415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把手 刹车 易于 调整 组装 角度 构造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特别是指一种自行车把手座是由一快拆装置予以组装固结,因此利用操作该快拆装置快速产生固结或松开的作用,而能迅速调整改变把手座上刹车杆的组装角度,以适应骑乘者使用的习惯,以及有利折叠式自行车把手折叠后或车体骨架折叠后二轮间的宽度更为紧密,以减省包装材积和储存空间。属于自行车配件。
(二)背景技术:
自行车不论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尤其在现今忙碌的社会中,利用骑自行车以舒缓工作及身心上的压力,是许多人的生活经验。自行车大致可区分为一般型自行车及折叠式自行车,其中,一般型自行车是指不可折叠收合,二折叠式自行车则是指至少有部分部位的构造哦或装置是可被折叠收合以缩小体积,因此折叠式自行车又大致可区分成只有把手折叠以及把手与前、后轮间(即前、后车体骨架间)都可折叠等不同的折叠模式。然而不论何种型态的自行车大都如图1所示会有一把手杆11存在,把手杆11的二端设有把手套管12,以供骑乘者握持,而在把手套管12的内侧会有一把手座13存在,该把手座13除供固定该把手套管12的作用外,还接设一刹车杆14,以方便骑乘者握持把手套管12时,可以随时操控刹车作用,以如此构造形成自行车的把手部位装置。习知的自行车中该把手座13是利用螺栓予以锁固结合,以使该刹车杆14呈现向前伸出的状态,即如图1所示的样态。因该把手座13在组装自行车时即已被利用螺栓锁固固接,为固定式构造,故骑乘者使用自行车时无法去变动其固结状态,也就是该刹车杆14都是呈现向前伸出的状态。因此,上述把手座13被设成固定式构造,存在如下缺失:一、刹车杆虽被设定为朝前方组装,但骑乘者自有其骑乘时使用上的习惯,不见得都适应刹车杆朝前的状态;假如有一位骑乘者是习惯刹车杆朝下或斜下的使用状态,则其使用刹车杆朝前的自行车一定很别扭,感觉不舒服;有些人只好勉强自己去适应它,有些人则只好再找工具或维修店去设法改变它。二、刹车杆朝前的构造在操作折叠式自行车作折叠收合时,该刹车杆一定会占用一些空间,而使折叠收合后自行车的整体宽度有无谓的浪费;尤其车头朝前时左方的刹车杆在折叠式自行车作前、后轮间的折叠收合时会碰及后方部位的车体骨架,而无法缩小宽度,从而浪费包装材料及储存空间。
(三)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从而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失,可方便轻易操作自行车把手座与把手杆间的松紧结合作用,以方便随时调整把手座上刹车杆组装角度;以及可手动操作自行车把手座与把手杆间的松紧结合作用,以方便随时调整把手座上刹车杆组装角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该自行车包括有一把手杆,该把手杆的二端插设有把手套管,该等把手套管的内侧有一把手座,以在该把手杆上固定该把手套管,该把手座上更可结合一刹车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侧的把手座与把手杆间利用一快拆装置来达到固结作用,该快拆装置至少具有一接合杆,穿设过把手座上具有微间隙的本体;二端分别由一具有偏心结合作用的操作杆及一接合件予以结合,利用手动扳动该操作杆即可操作该把手座与把手杆间的松紧结合作用,以方便调整该刹车杆相对于该把手杆的组装角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该自行车包括有一把手杆,该把手杆的二端插设有把手套管,该等把手套管的内侧有一把手座,以在该把手杆上固定该把手套管,该把手座上更可结合一刹车杆;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侧的把手座与把手杆间利用一快拆装置来达成固结作用;该快拆装置至少具有一接合杆,穿设过该把手座上具有微间隙的本体;二端分别由一手握部及一结合件予以结合,利用手动转动该手握部即可操作该把手座与把手杆间的松紧结合作用,以方便调整该刹车杆相对于该把手杆的组装角度。
本实用新型一种自行车把手座上刹车杆易于调整组装角度之构造,其优点及功效在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可供骑乘者自行车手动改变刹车杆的组装角度;同时在收合折叠自行车时,更可因刹车杆可以避开与后方车体骨架的碰触,而可使整体的宽度更为紧密,以减少包装材料及储藏空间。
(四)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习知例的体力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操作使用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操作使用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未经欧亚马自行车(太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46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