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引擎润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5053.2 | 申请日: | 200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688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李佳陵;李新苍;赖振东;黄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04 | 分类号: | F01M1/04;F01M9/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县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引擎 润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润滑装置,尤指一种适用于四行程引擎、于不同倾斜角度的使用状态下皆能使引擎获得适当润滑的润滑装置。
背景技术
四行程引擎相较于二冲程者之优点为更干净的气体排放、以及燃油的节省。受限于环保法规,农业用途的小型工具、或休闲用的小型动力装置已改为四行程引擎,例如割草机、锯木机。上述应用中,因机具在操作时可能于任意方向活动,故引擎也必须能在各种角度下运作正常,而这也表示引擎的润滑系统需能在不同引擎操作角度下正确地供应引擎构件润滑。
目前手持式四行程引擎的润滑方式大多是:油池的润滑油先受拨叉旋转搅动而雾化,接着再被吸入曲轴箱以润滑曲轴、活塞等机件。唯此搅拌润滑方式除会损失动力、减低引擎的动力输出,更且在机具倾斜时因油液面位置改变、拨叉可拨动的油量也因而变少,故润滑也必然较不充分、甚至无法达到润滑目的。
台湾专利公告号I242622揭露一种四行程引擎的润滑装置,主要是在引擎机体内部形成独立的曲轴室、凸轮轴室、及润滑油室,并另外配合一控制连通各室的油气分配室。上述润滑油室储存着润滑油,且分布有一吸油气管路,在管壁各处设有多个吸油孔,末端设有一空气吸入口。藉此,在活塞上升、曲轴室产生负压时,利用油气分配室接通曲轴室及润滑油室之吸油气管,使吸入的气体于管路内快速流动,产生的压差也会使自吸油孔吸入的润滑油雾化,最后进入曲轴室。在活塞下降行程中,油气分配室接通曲轴室与凸轮轴室,润滑油雾被送至凸轮轴室以润滑构件。
但上述的润滑装置在油气分配室的设计上较为复杂,而且,经观察及仿真,以负压效应进行润滑的该引擎所提供的润滑油量在整个润滑循环过程中,会较实际所需的润滑油量还要多,因此仍非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擎润滑装置,该装置利用负压效应把润滑油在活塞上升行程时带至曲轴室润滑、下降行程时带至凸轮轴室润滑,同时也在二不同行程中伴随回收作用,有效解决了习知技术油量过多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引擎润滑装置包括一曲轴室、一凸轮轴室、及一润滑油室。曲轴室与一活塞下方之空间相连通,其包括有一曲轴室入油口与一曲轴室出油口;润滑油室用以储存润滑油。
润滑油室内设置有一吸油气管路,是连通于曲轴室入油口与润滑油室之间。上述曲轴室与润滑油室之间则设有一单向阀,曲轴室籍由曲轴室出油口与润滑油室相连通。
上述吸油气管路包括有一可转动管,系沿一汽缸体轴心线枢设。可转动管包括有开设于管壁上的多数个吸油孔、以及位于末端的空气吸入口,且于任何倾斜状态下,空气吸入口皆保持位于油面之上、多数个吸油孔则是至少其一维持于油面之下。
上述曲轴室可由相互锁附的一上曲轴箱体及一下曲轴箱体所界定出,且上曲轴箱体与一汽缸体可为一体成型。
上述吸油气管路可更包括依序连接的一油底壳内埋管路、一连接管、及一下曲轴箱内埋管路,油底壳内埋管路连接于可转动管,下曲轴箱内埋管路连接于曲轴室入油口。上述吸油气管路的可转动管可包括有一C形管。
上述润滑油室可透过二连通道分别与凸轮轴室、及一摇臂机构室相连通,以润滑凸轮轴室、及回收润滑油。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藉由前述吸油气管路与单向阀的设置,本实用新型的引擎润滑装置在上升、下降行程皆能供给适量的润滑油至对应的腔室,且可使四行程引擎于不同倾斜状态下使用皆能得到适当润滑,亦即不会如同习知拨叉式润滑油供给量不定、也不会发生供给润滑油量过量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润滑装置分解图。
图2是图1的细部视图。
图3是图1的可转动管的细部视图。
图4是凸轮轴室润滑油回收的示意图。
图5是凸轮轴室受润滑时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曲轴室11 曲轴室入油口111
曲轴室出油口112 凸轮轴室12
润滑油室13 连通道14,30
可转动管15 C形管15a
直管15b 空气吸入口151
吸油孔152 下通道153
上通道154 侧开口155
油底壳内埋管路16 连接管17
下曲轴箱内埋管路18 单向阀19
汽缸体21 上曲轴箱体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505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