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5482.X | 申请日: | 2008-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908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周凤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凤刚;张海涛;马文民 |
主分类号: | A61B17/06 | 分类号: | A61B1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63700河北省滦县***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尖双孔双槽 弧形 缝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缝合针,适用于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
背景技术
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新方法,有直针体表穿刺法、弯针腹内缝合法和弯针体表缝合法。缝合方法的改进关键在于缝合针的改进。此前最先进的方法是利用双尖缝合针体表缝合法。该缝合针由张金成等研制,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420040364.4。此针类似于普通缝合针,不同的是其两端均有针尖,长约2cm,为3/8~1/2弧度。穿线孔位于针的尾尖部,针头的尖为三棱状或圆形(图1)。应用时先用腹腔镜看清内环口。双尖缝合针自内环口的体表投影处刺入,由内环口内侧进针自上而下,再由内环口下方向外缝合,缝合针过了内环口下方后将针向外上刺穿皮肤,持针器夹持针尖,然后由内环口的外侧腹膜外向内环口的上方缝合,将针尾尖自原皮肤进针孔穿出带出缝线,提起缝线两端打结于皮下组织内[1]。这种方法为完全腹膜外缝合,无缝合腹膜不全的情况,因此复发率极低,并且操作简便易学,比起其它方法的确是一大进步。但是,双尖缝合针只有一个引线孔,在用针尾尖向原皮肤进针孔方向缝合(倒缝)时,由于缝线首尾均在疝环腹膜外环形轨迹上,拖动费力,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弥补双尖缝合针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缝合针——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双尖缝合针的基础上,弧形针设定为1/2弧度,针体为圆形,针体中部最粗处直径1~1.2mm,两端针尖设定为三棱状或圆形,针尖和针体移行处均设有穿线孔(内外方向),能容7号丝线通过,针体的内外两面均设有浅槽,能容7号丝线隐藏,缝合针按弦长分为2cm、2.5cm、3cm三个型号,不锈钢制作。(图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当缝合针倒缝时回头线在另一弧形轨迹上,便于经针孔滑动带出皮肤,使出针灵活;其针体内外面两个浅槽可容缝线隐藏,使组织损伤更轻微,摩擦力更小,缝合更容易;缝合针分为三个型号分别适用于大小、肥瘦不同的小儿患者。
附图说明
图1是当前最先进也是与本实用新型最接近的一种缝合针——双尖缝合针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三维结构图,其中a是前视图,b是俯视图,c是针体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时操作步骤简图。
图中①针尖,②针尾,③针孔,④内浅槽,⑤外浅槽,⑥皮肤,⑦内环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造和使用作进一步说明。
腹腔镜下看清内环口及其周围结构,普通持针器夹持双尖双孔双槽弧形缝合针,缝合丝线由一端针孔穿入,再由另一端针孔穿出。缝合针由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刺入达内环腹膜外,由内环的内侧自上向下,再由其下方向外,环绕内环缝合,针尖过了输精管和精索血管后向外上刺穿皮肤,露出前端针孔和缝线,将线头由针孔卸下,持针器夹持前端,调整尾部针尖,由内环的外侧向其上方缝合(倒缝),使针尾尖自原进针孔穿出带出缝线,提起缝线两端打结于皮下组织内,完成疝囊高位结扎。(图3)
引证文件:
[1]张金成,汤治平,丁纪伟,等.双尖缝合针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中的应用.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5,5(9):731-7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凤刚;张海涛;马文民,未经周凤刚;张海涛;马文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54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