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型车差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06075.0 | 申请日: | 2008-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28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叶峻岷 | 申请(专利权)人: | 极湛企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8/12 | 分类号: | F16H48/12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梁爱荣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型车 差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模型车有关,特别是有关于一种模型车差速器。
背景技术
当模型车于车道上转弯时,若是位于车道内侧的车轮与位于车道外侧的车轮转速不同,将会让模型车的转弯相当困难。因此,通常会在模型车的动力传动系统中装设一差速器,使位于车道外侧的车轮转速大于位于车道内侧的车轮。
如图1与图2所示的一种习用差速器1,主要包含有一壳体2,壳体2内部具有一容室3,用以供二大斜齿轮4a和4b与二呈十字状连接的轴杆5容设,容室3的周壁具有四个呈十字状分布的定位槽6,用以供各轴杆5的一端嵌卡,各轴杆5的两端则分别套设有一啮合大斜齿轮4a和4b的小斜齿轮7,而各大斜齿轮4a和4b分别连接一输出轴8a和8b。由此,当引擎的动力传递至一主齿轮9,可将一部分动力传递至相对连接的一输出轴8a,另一部分动力则经其中一大斜齿轮4a与各小斜齿轮7而传递到另一大斜齿轮4b,再传递至另一输出轴8b,同时通过各大斜齿轮4a和4b与各小斜齿轮7的啮合传动,用以发挥差速效果。
然而,由于各轴杆5的一端是直接嵌卡于壳体2的其中一定位槽中6,加上壳体2通常都是由塑料所制成,因此,当差速器1在传递动力时,各轴杆5难免会产生震动,使各轴杆5的两端撞击壳体2的定位槽6,经过长久使用之下,定位槽6会因受到不断的撞击而逐渐磨损,导致无法牢固地供各轴杆5两端嵌卡,如此一来,各轴杆5很容易有松动的状况发生,造成各大斜齿轮4与各小斜齿轮7之间的啮合不确实,进而影响差速器1的差速效果。
另外,中国台湾公告编号第M247268号专利案提供一种模型车差速器结构,其主要于各定位槽中装设有一定位块,并于各定位块与各定位槽分别形成一弧形定位缘,用以抵接定位各轴杆的一端。由于每个构件于结合时,彼此之间一定会有公差的存在,使得各定位块与各定位槽的弧形定位缘仅可避免各轴杆于震动时产生过度的移位。因此,各轴杆受到震动时仍然会碰撞各定位槽而对各定位槽的弧形定位缘造成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型车差速器,其可避免内部结构的损坏。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模型车差速器包含有一壳体、四定位块、一对轴杆、二对第一斜齿轮、一对第二斜齿轮、一主齿轮与二输出轴。壳体内部具有一容室,容室的周壁具有四定位槽,所述四定位槽是以壳体的轴心为中心而呈十字状分布;所述四定位块分别设于壳体的各定位槽中;所述一对轴杆呈十字状地相互连接,且各轴杆的一端连接其中一定位块;二对第一斜齿轮,每一对第一斜齿轮套设于各轴杆的两端;一对第二斜齿轮容设于壳体的容室中,并分别与所述各第一斜齿轮啮合;主齿轮套设于壳体;二输出轴,其中一输出轴穿过主齿轮而与其中一第二斜齿轮连接,另一输出轴穿过壳体而与另一第二斜齿轮连接。
其中各定位块具有一定位孔,各轴杆的一端穿设于其中一定位块的定位孔中。
其中各定位块的一端呈弧状。
由于各定位块与各轴杆一端的连结关系,除了可让各第一斜齿轮与各第二斜齿轮之间保持良好的啮合间隙之外,亦可让各轴杆受到震动时不会造成各定位槽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习用模型车差速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习用模型车差速器的局部组合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合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模型车差速器10 壳体20
容室22 定位槽24
弧状端242 封盖26
定位块30 弧状端32
定位孔34 轴杆40
嵌槽42 第一斜齿轮50
第二斜齿轮60a,60b 主齿轮70
输出轴80a,80b 轴承82
本实用新型指定摘要代表图为:图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功效所在,兹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说明如后,其中: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以及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组合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极湛企业有限公司,未经极湛企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60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