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6444.6 | 申请日: | 2008-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7814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07 |
发明(设计)人: | 范嘉伟;林南宏;托德·M·哈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22 | 分类号: | H01R12/22;H01R13/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中,主要用于在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如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之间提供电性导通路径。
传统的电连接器一般包括设有若干收容槽道的绝缘本体以及干涉固持于上述收容槽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其中导电端子包括有呈平板状的连接部,由连接部的两端于同侧相向弯折延伸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分别凸出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设置,固持部于第二抵接部末端延伸并与连接部平行,固持部和连接部弹性抵接收容槽道内壁从而达成导电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的效果。
然而,上述电连接器存在着自身缺陷:当导电端子装于收容槽道后,导电端子仅凭借连接部和固持部弹性抵持于绝缘本体收容槽道中,安装和运输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导电端子从收容槽道中脱落的现象,影响电连接器的使用性能。
鉴于以上弊端,确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电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防止导电端子从绝缘本体中脱落且结构简单的电连接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晶片模组和印刷电路板,其包括设有若干收容槽道的绝缘本体以及容置于收容槽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收容槽道贯穿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设置,导电端子设有连接部,连接部的两端分别向同一侧相向弯折延伸形成凸露出上表面的第一抵接部与凸露出下表面的第二抵接部,另有固持部与第二抵接部相连接且平行于连接部设置,固持部和连接部弹性抵接收容槽道内侧壁,固持部的末端弯折延伸有卡持部。导电端子于收容槽道安装好后,卡持部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相卡持。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如下有益效果:导电端子的卡持部与绝缘本体上表面相卡持,当晶片模组压接于第一抵接部并对导电端子产生向下的压力时,卡持部能够防止导电端子迫于向下压力而产生的从收容槽道内脱落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局部的立体图,其中一个导电端子被安装于对应的收容槽道中。
图2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局部的侧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中端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两个分离的电子元件,如晶片模组(未图示)和印刷电路板(未图示),其包括:设有若干收容槽道500的绝缘本体50及收容于上述收容槽道500的若干导电端子60。
绝缘本体50包括与晶片模组相对的上表面501、与印刷电路板相对的下表面502以及贯穿于上表面501和下表面502设置的若干收容槽道500,其中,收容槽道500与上、下表面501、502呈一定夹角设置,其包括有两个平行相对的内侧壁(未标示)。
导电端子60收容于收容槽道500中,其设有呈平板状的连接部61,由连接部61两端向同侧弯折延伸有与晶片模组相抵接的第一抵接部62和与印刷电路板相抵接的第二抵接部63,第一抵接部62和第二抵接部63均呈U型结构并于连接部61两端对称设置。第二抵接部63与第一抵接部62相对的末端平直延伸有固持部64,该固持部64与连接部61平行设置并且其尾部弯折延伸有与绝缘本体相卡持的卡持部65。第一抵接部62与第二抵接部63的横截面面积小于连接部61和固持部64中的任何一个,并且连接部61长于固持部64设置。
安装导电端子60于绝缘本体50时,将导电端子60的第二抵接部63由收容槽道500上表面501开口处安装,施加一定压力使其沿光滑的两内侧壁装入,直至卡持部65与绝缘本体50的上表面501相卡持,固持部64和连接部61分别弹性抵接收容槽道500的两相互平行的内侧壁,并且第一抵接部62与第二抵接部63分别凸出于上表面501和下表面502设置,由于卡持部65于固持部64的自由末端弯折,使卡持部65卡持于绝缘本体50的上表面501,从而阻止了整个导电端子60的下移,使导电端子60稳定卡持于端子收容槽道500中。
当晶片模组压接于第一抵接部62时,导电端子60受到来自于晶片模组的压力产生向下运动并脱离端子收容槽道500的趋势,由于卡持部65的卡持作用,使导电端子60产生允许范围内的弹性变形,但不能脱离端子收容槽道500,使导电端子60稳定的收容于端子收容槽道5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64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