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接触式悬吊发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6863.X | 申请日: | 2008-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345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林佑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佑亮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25/10 | 分类号: | B60K2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戈泊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悬吊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悬吊发电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接触式悬吊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并配合参阅图2、3,现有的接触式悬吊发电装置,是安装于一具有转动车轮100的车辆上,该接触式悬吊发电装置具有一固定单元11及一马达12,该固定单元11具有一固设于该车辆的车架200上的中空本体111、一设于该中空本体111内且一端固定于该中空本体111上的弹簧112、一枢设于该中空本体111上的限位件113,及一枢接于该本体111上且与该弹簧112相连接的连接件114。该马达12是固设于该连接件114,且其转轴120末端设有一橡胶材料的接触件121,该接触件121是与该车辆的车轮100相接触,并在该车轮100转动时通过与其接触带动该转轴120绕自身轴线进行旋转,进而与该马达12内部缠有感应线圈且保持不动的定子磁极(图未示)相配合地产生一反电动势并产生电流。
该固定单元11的连接件114是可带动该马达12在相对于该中空本体111的一接触位置及一脱离位置间移动,当该马达12是位于该脱离位置时(如图2所示),该接触件121是邻近于该车辆的车轮100但是并未与其接触,且该限位件113是与该连接件114相配合地将该连接件114限位卡固,使该马达12及其接触件121是保持在该脱离位置,而当扳动该限位件113时,该限位件113则会与该连接件114错开并不予卡固,且使该连接件114通过与其相连接的弹簧112的弹性回复力而转动,借此带动该马达12移动至该接触位置(如图3所示),而在该接触位置时,该马达12的转轴120上的接触件121就会与该车轮100相接触,并通过该车轮100的转动以及与该接触件121之间的摩擦力而带动该转轴120旋转,进而将机械动能转换成电能,因此,此种方式的发电装置是被广泛地应用于自行车等自身不具电力系统的车辆上,当该自行车在行进时,其车轮100的转动就可驱动该接触式悬吊发电装置进行发电,而产生的电能就可供给一电子设备(如一车灯)所需的电源。
现有的接触式悬吊发电装置由于只能在两个位置间移动,因此,为了要确保该马达12的转轴120上的接触件121在移动至该接触位置时能有效地与车轮100相接触以带动该转轴120运转,与该连接件114相连接的弹簧112一般皆会采用弹性回复力大的弹簧112,以防止自行车在行进间因路面不平整所产生的震动而将该接触件121震开,但是,如采用弹性回复力大的弹簧112使该接触件121紧密地依附于该车轮100,就会对该车轮100形成一股压迫力,所以必须要对该车轮100施予更大的驱动力才能令该车轮100顺畅转动,也就是说,该自行车的骑乘者需要花费更大的力量来驱动该车轮100,进而造成骑乘时额外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对车辆的车轮形成过度压迫的接触式悬吊发电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接触式悬吊发电装置,包含一固定基座、一轴承单元、一电能产生单元,及一弹性追随单元。
该固定基座具有一个第一基部及一个自该第一基部延伸且与该第一基部形成有一夹角的第二基部,该第一基部具有相反的一个第一表面与一个第二表面。
该轴承单元具有一固设于该固定基座的第二基部的固定件,一枢接于该固定件并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的旋转轴,一与该旋转轴相连接的连接件,以及一固设于该连接件上,并与该固定基座的第一基部概呈平行的承置部。
该电能产生单元包括有一传动轴、一连接于该传动轴且设于该轴承单元的承置部上并随着转动而将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的转子件,及一设置于该传动轴的末段的接触件。
该弹性追随单元具有一固接于该轴承单元的承置部并穿伸于该固定基座的第一基部的第一螺杆、一套设于该第一螺杆上并介于该承置部与该第一基部之间的第一弹性件、一穿伸于该第一基部且与该第一螺杆相间隔的第二螺杆,及一套设于该第二螺杆上并介于该承置部与该第一基部之间的第二弹性件,该第二螺杆具有一顶抵于该承置部的螺头部,且该第二弹性件的二相反端是分别顶抵于该螺头部远离该承置部的端缘以及该第一基部的第一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利用该电能产生单元将机械动能转换为电能以供其他电子设备使用,并利用可活动的该轴承单元来搭载该电能产生单元,再配合该弹性追随单元使该电能产生单元的接触件能在不对一车辆的车轮形成压迫的情况下有效地接触并依附于该车轮上,进而不会因车辆行进间的震动而脱离,同时也不会对该车轮形成过度压迫而造成骑乘者骑乘时额外的负担。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佑亮精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佑亮精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68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