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组合式散热片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7071.4 | 申请日: | 2008-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143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刘义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义明 |
主分类号: | G06F1/20 | 分类号: | G06F1/20;H05K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散热片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合式散热片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达到散热效果的组合式散热片。
背景技术
按,一般个人或笔记型计算机或周边设备的发热体结构,大致均将散热片结构固置在发热体接触面上,并藉以散热片结构的基座体部腔体内部的铜粉作为散热效果,然而,当需散热时,基座体部直接与计算机发热体接触面贴触,以致使计算机发热体的热气仍集中在接触面上,而基座体部腔体内部的铜粉不易使热气扩散,难以使个人或笔记型计算机或周边设备发热体的热气驱除,造成计算机发热体的热气停留其内,所以传统散热片结构的散热效果相当有限。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改善传统散热片结构的基座体部腔体内部的铜粉,难以使个人或笔记型电脑或周边设备发热体的热气驱除的问题,希藉此设计,乃提供基座体部为上、下盖用冲压组合成形,内部放置导流或毛细装置用山形翅片,经与多个散热用鳍片组合后焊接一体成形,达到快速组合,又具散热效果,非常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所述散热片(10)包括一基座体部设置为上、下盖,在该上、下盖内部形成具有腔体;所述数散热用鳍片连接在该基座体部的上盖上方;所述毛细装置设置在基座体部的上、下盖的腔体中,经与数散热用鳍片、基座体部组合后焊接一体成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可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基座体部经抽气后形成真空的密闭式通道,在密闭式腔体内灌注有散热用媒介,将基座体部的吸热端转经其上方的散热用鳍片,由风扇(70)将其热源排出。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散热用媒介为水、冷却介质的液体(50),而其散热用媒介灌注量依腔体内容积及散热需求可为3%~30%。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基座体部的上、下盖系冲床成形,并与山形翅片的毛细装置经组装后为一体焊接成形。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散热片(10)结构的基座体部与散热用鳍片材质为铝质。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基座体部内部设置山形翅片的毛细装置,其山形翅片为开窗(41)式。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基座体部内部设置山形翅片的毛细装置,其山形翅片为非开窗式。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基座体部用冲床件将一具腔体的上盖与一下盖组合成形,上盖的腔体内部可供导流或毛细装置用的散热元件放置,并与下盖盖合,并和连接在该基座体部上方的数散热用鳍片组合后焊接一体成形。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基座体部上方的数散热用鳍片形成一体状。
前述的组合式散热片结构,其中所述基座体部的一例设有出口承接端(217d)、(226d),另侧设有入口承接端(218d)、(227d),其出、入口承接端(217d)、(226d)、(218d)、(227d)可外接外部成冷热交换循环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义明,未经刘义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70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