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交流接触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7448.6 | 申请日: | 2008-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51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董仁勇;黄章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9/30 | 分类号: | H01H9/30;H01H9/34;H01H9/44;H01H3/28;H01H9/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604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流 接触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产品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交流接触器。
背景技术
U形引弧角灭弧是利用铁磁U形引弧角在触头断开时,在触头区域内形成磁场,驱动电弧向外运动;当电弧形成四段串联短弧,电流过零时,利用近极效应有效熄灭电弧,不再重燃。
U形灭弧片灭弧装置因其结构简单,灭弧性能良好,可以较好地保护灭弧罩,使其避免受到电弧高温地直接作用而烧损,从而采用U形灭弧片制成的灭弧装置被广泛运用于小容量交流接触器上。
迄今为止,国外凡采用U形引弧角灭弧的交流接触器,无一例外的采用铜制的动静触头和U形引弧角相配合。研究表明,由于U形引弧角形成的吹弧磁场要通过较长的空隙,磁场强度不高,电弧运动速度不快,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灭弧效果。
传统的接触器中的线圈组件包括用于设置线圈的骨架以及设置在骨架上的线圈,所述线圈的引出线一般和壳体内的电源线电连接,而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一般设置在壳体上端,其缺点是在成套配线时,如果控制电源在接触器的下端,则需要把控制电源的引线绕到接触器壳体上部,接线不仅不方便,而且还需要较长的外接线,造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效增加磁场强度,从而增加电弧运动速度、提高灭弧效果的交流接触器。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交流接触器,具有灭弧装置和线圈装置,所述灭弧装置包括一个动触头、两个U形静触头和位于动触头两侧的灭弧机构,其结构特点在于:所述各静触头的U形槽中还设置有基本形状为U形、用于增加磁场强度的第一引弧件;所述第一引弧件包括U形板状的主体、设置在主体一端的向着动触头方向突起的引弧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引弧件的引弧部的基本形状是L形,且设置在在U形主体上部接近灭弧机构的一端的两角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各引弧部包裹住静触头的一角。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动触头上设置有用于增加磁场强度的第二引弧件;所述第二引弧件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和设置在主体部角落处的向着静触头方向突起的引弧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引弧件的基本形状为矩形,在其四个角落处均设置有一个基本形状为L形的引弧部;所述动触头的基本形状为矩形,所述各引弧部包裹住动触头的一角。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线圈装置包括线圈组件以及与线圈组件相对固定设置的基座;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用于设置线圈的骨架和设置在骨架上的线圈;所述基座上设有导电板以及与导电板相配合的多个接线螺钉组件,所述线圈引出线与各导电板电连接;所述接线螺钉组件设置在基座的上下两侧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的基本形状近似于矩形,所述线圈组件设置在基座的中心处;所述导电板的数量是两个、且设置在基座的左右两侧,每个导电板上至少设置两个接线螺钉组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座两侧各设有一个凹槽,所述各导电板设置在凹槽中;所述基座上还设有用于保护各接线螺钉组件的防护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导电板上设有卡紧件,所述基座在与卡紧件相应的位置处设有卡槽;所述导电板的中部设有用于与线圈引出线电连接的接线端钮。
上述技术方案中,各导电板上均设有与螺钉组件相配合的螺孔;所述接线螺钉组件包括螺钉和垫片;所述各接线端钮是导电板上一个凸起的凸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74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