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9024.3 | 申请日: | 200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52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田忠树;杨永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戈泊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本电脑 接地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地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研发与精进,产品的设计,皆朝向更高性能、更好品质的共同目标发展,在设计过程中,任何一项改进,只要有益于提高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品质等实质性的功效的增进,均为具有产业利用价值的发明创造,亦符合专利法鼓励、保护与利用发明创造的精神。
很多笔记本电脑中都具有金属的接地弹片,是为了将该笔记本电脑的内部硬盘与机壳相连接,从而起到接地、防止电磁干扰(EMI)及静电干扰(ESD)等功能。另外,因接地弹片需与内部硬盘具有良好接触,故,于制造过程中,需要使接地弹片定位,来确保接地弹片与硬盘接触。
请参阅图1A、图1B,一般笔记本电脑(图未示)上均设有接地结构1,使设于笔记本电脑内的硬盘9产生接地,该接地结构1包括壳体10及弹性导片11,该壳体10具有用以设置硬盘9的容置槽100,该容置槽100周边的壳体10上具有接触部101,该接触部101底面101a具有定位柱102,而弹性导片11设于接触部101表面并具有定位槽110。
于制造过程中,当定位槽110容置定位柱102时,该弹性导片11即定位于接触部101表面,再通过热熔方式使定位柱102与弹性导片11结合,而将接地弹片11固定于接触部101,接着将硬盘9放入容置槽100内,使硬盘9的接地导片9a接触弹性导片11,而达到接地的效果。
但是,现有接地结构1中,因定位柱102只提供定位,而无法限制该弹性导片11于方向B的自由度,于热熔工艺前,该弹性导片11将于方向A(即方向B)上产生位移,当硬盘9放入容置槽100内时,因弹性导片21已产生错位,使硬盘9的接地导片9a无法确实接触弹性导片11,致使硬盘9无法有效接地。
因此,如何改善以上种种缺点,为当今需要思考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接地稳定度的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用以使设于笔记本电脑内的电子装置产生接地,该接地结构包括壳体及弹性导片,该壳体具有用以设置电子装置的容置槽、及设于容置槽周边的接触部,且接触部表面具有定位柱及第一限位部,该弹性导片设于接触部表面并具有容置定位柱的定位槽及对应第一限位部的第二限位部,该第二限位部卡合第一限位部以对应限制弹性导片。
前述的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中,以第二限位部卡合第一限位部为基本需求,该第一限位部可为凸柱,而该第二限位部则可为穿孔。当然,亦可为其他型式的设计,并无特定限制。
前述的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中,以电子装置产生接地为基本需求,该弹性导片可抵靠并接触该电子装置,较佳地,该电子装置可具有延伸部,来对应接触弹性导片。
此外,前述的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中,以对应限制弹性导片为基本需求,该壳体亦可设有第三限位部,其对应定位槽的位置而设于该接触部,并可为凸柱,来防止该弹性导片旋转错位。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通过增设第一及第二限位部,当定位槽容置定位柱时,同时,该第二限位部亦卡合于第一限位部,以对应限制弹性导片产生位移;相比于现有技术,当电子装置放入容置槽内时,因弹性导片未错位,使电子装置得以确实接触弹性导片,而达到接地的效果,有效达到提高接地稳定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的上视立体示意图;
图1B为现有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的底视立体示意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的上视立体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的前视剖面示意图;以及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笔记本电脑的接地结构的底视立体示意图。
元件符号简单说明:
1、2 接地结构
10、20 壳体
100、200 容置槽
101、201 接触部
101a、201a 底面
102、202 定位柱
11、21 弹性导片
110、210 定位槽
203 第一限位部
203’ 第三限位部
211 第二限位部
3 电子装置
3a 延伸部
4 盖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902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