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机车补风的通风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09441.8 | 申请日: | 2008-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44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范春斌;李永胜;原志强;李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C17/04 | 分类号: | B61C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春兰 |
地址: | 037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车 通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通风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用于机车补风的通风 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铁路机车一般不设置专用于机车补风的通风装置,主要因为机车已 具有侧墙大面积通风系统、侧墙独立通风系统和顶盖夹层通风系统,且机车本 身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条件。之后,随着铁路技术的提高,在满足机车电器件的 通风冷却之外,同时还要求机车机械间的清洁、内部要安全、舒适,从而能给 司机提供一个舒适的人性化工作环境。
上述现有的侧墙大面积通风系统中,其风机是从机车内吸风,容易导致机 车机械间呈微负压,且不利于机械间的清洁,如SS4改等机车。而侧墙独立通 风系统和顶盖夹层通风系统一般靠通风系统的某一通风系统支路给机械间补 风,如图1所示,在机车牵引电机通风系统支路(过渡风道)A中设有一个通 往机械间的补风口B,如模块化SS7E、中华之星等机车,这虽然可以使机械间 呈微正压,但空气洁净度往往不尽如人意,况且在机车运行中存在机械间洁净 度低、温度高,过滤金属网容易堵塞等缺点。
另外,机车现有的机械间的热空气往往是通过渗漏的方式排出车外,不利 于降低机械间温度。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机车补风的通风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车补风的通风装置,其是完全独立 的专用于机车机械间补风的通风装置,在确保机械间呈微正压的同时,还能提 高机械间的空气洁净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机车补风的 通风装置,所述通风装置包括滤水机构、除尘机构、机械间风机和排风系统, 所述滤水机构设置在所述机车的侧墙通风口上,所述滤水机构的内侧与所述除 尘机构连接,所述除尘机构的内侧连接所述机械间风机的输入端,所述机械间 风机的输出端连接至所述排风系统。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风系统包括所述设置在所述机车的机械间内 的通用柜,所述通用柜上具有气动伸缩杆,所述气动伸缩杆可伸缩地设置在所 述通用柜的顶部,所述排风系统的排风口对应所述气动伸缩杆的上升或下降而 呈开启或关闭状态。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用柜上还具有相互连通的一个进风口和一个 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在所述机车的机械间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第二除尘机构,所述第二除尘 机构位于所述机械间风机和排风系统之间,所述除尘机构和第二除尘机构之间 具有一个过渡风道,所述机械间风机设置在所述过渡风道内。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通风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上述机械间风机和排 风系统的温控装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温控装置包括温度监控传感器和控制单元,所 述温度监控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机车的机械间的温度信号,并将该温度信号传 递给所述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根据该温度信号来控制所述机械间风机的开 启或关闭。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单元根据上述温度信号还同时控制所述通 用柜上的气动伸缩杆的上升或下降,以及控制所述通用柜上的出风口的关闭或 打开。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滤水机构包括侧墙百叶窗,所述侧墙百叶窗旋 转90度设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除尘机构和第二除尘机构均采用滤袋式纤维层 过滤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用于机车补风的通风装置的特点及优点是:
1、其使用完全独立的通风装置来给机械间补风,机械间风机是专门用于给 机械间补风的,设置在机械间,将风从外面吸入,使机械间呈微正压,且通过 滤水机构、除尘机构使机械间保持相对清洁、干净,降低车内积尘;
2、使车内各种电器设备尽可能免受污染,从而在保证其可靠性的前期下提 高使用寿命;
3、夏季易于防止雨水进入车内,冬季易于司机室保温防寒等。
4、根据温控装置来控制机械间补风的通风装置,易于实现机车电气控制。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 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现有的机车通风系统的补风系统通风支路;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装设在机车上的截面示意图,显示车内循环 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094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