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船用氢氧源燃料反应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14791.3 | 申请日: | 2008-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76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2 |
发明(设计)人: | 李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秋平 |
主分类号: | B60K15/10 | 分类号: | B60K15/10 |
代理公司: | 抚顺宏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许明章 |
地址: | 113006辽宁省抚顺市***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用氢氧源 燃料 反应器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动车、船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有助于内燃发动机燃烧,节油并能减轻尾气污染的氢氧源反应器。
二、背景技术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增加,世界石油资源短缺不断减少,使交通运输工具所使用的燃料日趋紧张。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油价的持续攀升,燃油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因素;内燃式发动机做功时排放的尾气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生存的环境,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如何解决燃油危机,防止空气污染公害,有待于开创新途径来解决。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可燃气体替代部分油料做功,并提高汽缸内燃油与混合气体配合燃烧做功能力,从而达到增力、节油、净化尾气作用的车、船辅助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及上盖;其特点是:在下壳体内下部安装有电极板,其底部设有沉淀槽;上壳体上有配电盒、负压调解阀、出气孔、注水口及外部电源架,配电盒内装有与外部电源架连接的双继电器并直换控制做功,继电器通过接线架与电极板连接。
车、船用氢氧源反应器工作原理:采用不锈、防腐的镍金属板作为电极板,利用镍金属的电阻率的特点,在加入高效催化剂溶液水中产生加速高效反应,采用塑料绝缘壳体的综合条件构成反应器工作。它是以H2O为原料,利用发动机的富余电量合理的转化性,将水电解成氢氧混合气,来配合发动机所用燃料同步参与反应燃烧,达到充分燃烧做功的理想效果的目的,起到净化尾气、增加动力、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氢氧源反应器适用于以汽油、柴油、天然气、乙醇为原料的各种车辆、船舶、工程机械等使用。在使用时,在发动机钥匙门后取一正电极经过装置接地,把反应器出气孔引管输送到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后的负压区,通过注水口注水至额定水位,将配电盒内的继电器与发动机油门上的限位开关连接即可。通过不同车辆使用中测试,安装后和未安装前对比,节油率1040%,增力10—30%,降低尾气污染大于50%以上。仅需要发动机富余电量的50—140W之间达到使用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产气与发动机做功可同步进行,不但使产气量与发动机的需求量成正比,避免了产气浪费,而且也减少了电量的损耗。
四、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五、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以工程塑料制成透明的反应器壳体,壳体上的外侧设有加水标17。壳体由上壳体8和下壳体10构成,反应器工作时,下壳体10的内部装有额定位置的水和高效催化剂,电极板13全部是浸泡在水和高效催化剂溶液里工作。上壳体8和下壳体10之间采用热封技术二合一封闭在一起。在上壳体8的上部安装有上盖6。在下壳体10内下部安装有电极板13,其是通过固定架12固定在下壳体10下部。为了增加产气量,以满足发动机的需求,电极板13可为由多块电极板串联构成的电极板组。当发动机用电分别为12V或24V时,可采用分别由6块或12块电极板串联构成的电极板组。电极板13的底部设有装沉积物的沉淀槽11。上壳体8上有配电盒9、负压调解阀4、出气孔1、带有口盖16的注水口15及外部电源架7。配电盒7内装两个有与外部电源架7连接的继电器5,继电器5通过接线架14与电极板13连接。继电器5直接控制接线架14串联的电极板13,使反应器开始工作。负压调解阀4的作用是调解反应器内的气体压力平衡,达到车辆停止运行时,反应器自动关闭,停止工作的目的。出气孔1是通过气体管道3与下壳体10空腔相通的,为了防止逆反回火现象的发生,在气体管道3上安装有单相逆止阀2。本反应器工作时,其安全性是可靠的,电解产生的氢氧混合气,是通过出气孔1输送给发动机空气滤清器后负压区吸入与车用原料同步燃烧做功,达到节油和减少尾气污染的理想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使用钥匙启动发动机时,反应器上的外部电源架与车载电源接通,踩动油门通过限位使配电盒内的继电器闭合,外部电源架通过接线架为电极板供电,反应器开始产气,产生的氢氧混合气体在发动机负压区的作用下,吸入到发动机的气缸内参与燃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秋平,未经李秋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479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