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定位式医用窥镜护套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14870.4 | 申请日: | 2008-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91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徐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林 |
主分类号: | A61B1/00 | 分类号: | A61B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技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志刚 |
地址: | 110016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 医用 护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用品,特别是涉及一种全封闭、定位式一次性使用的内窥镜护套。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内窥镜使用率很高,如肠镜、喉镜、胃镜、气管镜、子宫镜等等,内窥镜做为常规检查工具和介入性手术工具,可以直达病灶,使检查更准确、手术更方便,但在使用前往往都要做肝功检查,以防止由于内窥镜重复使用产生的交叉感染。原因是很难保证这些窥镜的消毒、灭菌处理做到万无一失。因为窥镜每次用后按规定一般需要进行180分钟以上冲洗及消毒灭菌周期,特别是乙肝患者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增加30分钟的消毒过程,而窥镜的数量有限,患者人数很多,往往很难保证180分钟以上消毒灭菌要求,这样就难免给患者带来担忧,不愿做窥镜检查。事实上,每年因窥镜检查而引起的交叉感染病例时有发生。目前医院只要求患者在做窥镜检查前做肝炎检验,而更多种类的传染病(特别是艾滋病)不作检查。这种现象应当说是很不安全的。
为此,本申请人于2005年11月29日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名称为“内窥镜用一次性护套”申请号为200510047867.3的专利申请。于2008年3月10日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名称为“封闭式内窥镜用护套”申请号为200820011508.1的专利申请。经实际应用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全封闭、定位式一次性使用的内窥镜护套,该护套在将内窥镜封闭起来的基础上在护套封头的端部增加了定位功能的凹状锥体,在该锥体上设有常闭开口,能使窥镜在吸液的时候打开开口,在停止吸液时开口自动封闭。使内窥镜在多种工作状态下始终保持与管腔处于隔离状态,能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定位式医用窥镜护套,由护套体和护套封头组成,其护套体缩径状开口处套封有护套封头,该护套封头呈透明状,护套封头与窥镜头接触处封口部为圆柱形,护套封头套在护套的外部,经胶与护套体粘合成封闭的一体。
定位式医用窥镜护套,由护套体和护套封头组成,其护套体缩径状开口处套封有护套封头,该护套封头呈透明状,护套封头与窥镜头接触处封口部为圆柱形,护套封头套在护套的外部,经胶与护套体粘合成封闭的一体,护套封头端部设有凹锥。
如上所述的定位式医用窥镜护套,其所述的护套封头端部的凹锥为多棱形或三角形、圆锥形。
如上所述的定位式医用窥镜护套,其所述的护套封头端部的凹锥制有开口。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内窥镜护套的头部采用透明材料与窥镜护套体结合一体,使窥镜产品能保持操作的清淅度。
2.本实用新型内窥镜护套封头的端部凹锥设有常闭开口,能使护套在操作时方便定位。
3.本实用新型内窥镜护套常闭开口,可起到单向封闭的作用,在吸液时开口能够打开;在停止吸液时开口能够自动封闭,使内窥镜在多种工作状态下始终保持与管腔隔离,有效防止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封头的A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该定位式内窥镜护套体为医用乳胶材料制成薄膜变径套桶状,该封头为医用塑料制成的薄膜套桶状,内窥镜护套整体为封闭的桶状。该护套在将内窥镜封闭起来的基础上增加了定位功能。该护套封头的端部制有凹锥体,在该锥体上设有常闭开口,能使窥镜在吸液的时候打开开口,在停止吸液时开口自动封闭。
该凹锥可为多种几何形状:如多棱形、三角形、圆形锥体等。
该护套既可以定位又有单向封闭的功能,它可以通过粘接将护套制成一体,使内窥镜在多种工作状态下始终保持与管腔处于隔离状态。
实施例一
内窥镜护套整体由护套体2和护套封头3组成,与窥镜头接触处为护套封头3,护套封头的端部为透明状,与窥镜头接触处为圆柱形。封头外套在护套体2的一端经胶与护套体粘合成封闭的一体,护套封头3可采用医用聚氯乙烯透明塑料,呈透明的封闭状。乳胶材料制成的护套体2柔韧性非常好,便于弯曲;同时由医用聚氯乙烯透明塑料制成的护套封头;又可清楚的实现窥镜头的观望。
实施例二
护套封头3的端部凹锥4设有常闭开口5,该开口5可呈“十”字形、“Y”字形或其他形状。
其余与实施例一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林,未经徐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48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
- 下一篇:空气热交换器的冷却器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