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水连续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16341.8 | 申请日: | 2008-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09731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9-03 |
发明(设计)人: | 谢绪涛;王炳全;郭正吉;谭永刚;王秀霞;孙近生;郭海燕;朱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金塔建设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42 | 分类号: | C02F1/42;B01J49/00 |
代理公司: | 淄博科信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爱华 |
地址: | 2554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水连续处理装置,属于软化水处理设备领域。涉及一种使用离子交换树脂的水处理装置,是构建一种可视为无限长的树脂柱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原水质量的认知在不断深化,对水质的要求更加苛刻。例如,对锅炉用水和其他工业用水的指标有提高趋势;对生活用水和饮用水有驱除重金属离子的要求;洗涤用水则要求有皮肤的“顺适”感,衣物对洗涤剂的依赖,则开始要求低硬度供水。
目前水处理有基于树脂离子交换、蒸馏、闪蒸、电渗透、反渗透原理的多种基本方法,树脂离子交换方法因其工业基础完备,性价比相对较高,在市场上占有绝大份额。离子交换类处理方法可做到十几、几十个微摩尔/升硬度的水,可满足一般水质需求。
长期以来,离子交换法是依赖定长的树脂柱,运行过程是原水自树脂柱头部流入,尾部流出,相应离子被树脂结合从水中驱除,树脂柱承担一定工作负荷后,当尾部流出的水达到要求指标的临界值时,树脂柱从工作线解离,一个工作过程结束,该树脂柱供水中断。这时树脂柱仍有交换工作能力,其对应的树脂柱长度,业内称为“保护层”高度,一般“保护层”高度约占定长树脂柱的35%-15%。
随后树脂柱进入再生过程,以逆流再生为例。再生液自尾部流入,至头部排出,发生与工作过程相反的离子交换过程。这一过程的离子交换,与温度、再生液浓度、流速、树脂结合粒子的键价数有关。由于反粒子效应,交换过程有一定可逆性。在头部的层面上,再生液的有用离子(如钠离子)经过交换消耗浓度降低、并且携带一定量的交换出的离子(如钙离子),直至再生最后阶段的某一个时刻才开始发生交换。这一时刻前排出的再生液可视为废液,时刻以后排出的再生液具备,且逐步增大其具备的再生能力。尤其再生结束后,树脂柱中充满基本上没有参加再生交换的再生液,被清洗时排掉。
再生过程的第二阶段是清洗,不管使用含有加工成本的软化水还是用原水,前期附着在树脂上的有害离子较多,排水的利用价值不大。中后期的排水远远优于原水,被白白排掉。以锅炉用水的处理为例,按“直至出水达标”的流行采用的清洗工艺要求,甚至排掉百分之几毫摩尔/升硬度的出水。
围绕水的软化处理,有许多专利都给出了有益的科技贡献。例如《中国专利》专利号91203766.0采用两个敞开的再生器,利用水位差,串接运行,实现两级软化,可处理高硬度原水;
《中国专利》CN87 2 09927 U采用并列双塔,各自将原水软化,使供水可以连续;
《中国专利》CN 87 2 11160 U采用分离的三塔结构,分别充当交换、再生、清洗装置,用水力喷射器完成树脂转移;
CN87 2 13229 U采用四塔结构,除与CN 87 2 11160 U相似外,可以完成两级串接运行,可作高硬度水的处理;
但以上水处理改进均属停留在“定长树脂柱”层面上的改进或完善。目前尚未发现一种可视为无限长的树脂柱的水连续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个无限长度的连续的树脂柱,运行过程树脂柱的保护层高度为零,再生过程树脂柱呈断续的连接状态的水连续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水连续处理装置,包括原水处理系统和离子交换器再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原水处理系统包括离子交换器A、B、原水管线1、软水管线2、水质检测点3、4、阀门8-13,原水管线1经阀门11与离子交换器A接口a1连接,离子交换器A接口a4经阀门13与软水管线2连接,原水管线1经阀门8与离子交换器B接口b1连接,离子交换器B接口b4经阀门10与软水管线2连接,离子交换器A接口a4经阀门12与离子交换器B接口b1连接,离子交换器B接口b4经阀门9与离子交换器A接口a1连接,水质检测点3接离子交换器A接口a4,水质检测点4接离子交换器B接口b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金塔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金塔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163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