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落纱专用筒管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2569.8 | 申请日: | 2008-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64839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勇;赵金库;崔桂华;管洪升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75/08 | 分类号: | B65H75/08;B65H75/04;B65H75/18;D01H9/18;D01H15/00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连君 |
地址: | 2664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专用 筒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粗纱机,特别与粗纱机使用的筒管(纱管)有关。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粗纱机使用的筒管(纱管),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方式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筒管的顶端外部为常规管式结构,难以对该部位进行有效抓握,不利于用机械方式对整个筒管的提取;二是在筒管底部沿其周向均布六个插接凹槽,用于筒管与木管轮进行插接,由于插接凹槽在筒管轴向剖面上成常规上开口的矩形结构,在人工细致比对的情况下与木管轮插接还能较顺利进行,在使用其它手段及场合下往往使插接不能得到顺利进行。上述现有技术筒管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特别不适用于粗纱机使用的自动落纱机(系统),极大地制约了自动落纱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筒管存在的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自动落纱专用筒管。
其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自动落纱专用筒管,包括一塑料材质的筒管本体,在筒管本体的顶部设有突出本体的中空圆台部,圆台部的下端面为突出于筒管本体的环形面,其上端面为内侧高边缘低的坡状环形面;在筒管本体的底部沿其周向均布十二个插接凹槽,在筒管轴向剖面方向上各插接凹槽的开口处为喇叭口式结构。
上述圆台部的中空部位,在筒管轴向剖面方向上成倒梯形的大倒角结构;上述筒管本体的底部,两个相邻插接凹槽之间相邻槽壁在下端交汇,构成向下突的弧形结构。
上述圆台部的下端面设置环形铁皮包覆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筒管本体的顶部结构设置便于在自动落纱过程中所能采取的诸如落纱叉等机械方式提取筒管,筒管本体的底部结构设置特别便于筒管与木管轮的快捷插接;上述结构特点共同决定了本实用新型特别适用于粗纱机的自动落纱组成体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方式的剖面结构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仰视方向结构原理示意图,示出了一种局部放大情形。
图4为图3的局部展开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2、图3及图4,一种自动落纱专用筒管,包括一塑料材质的筒管本体1。在筒管本体1的顶部设有突出本体的中空圆台部2,圆台部2的下端面201为突出于筒管本体的环形面,在下端面201上设置环形铁皮包覆层,其上端面202为内侧高边缘低的坡状环形面,圆台部2的中空部位203,在筒管轴向剖面方向上成倒梯形的大倒角结构。在筒管本体的底部沿其周向均布十二个插接凹槽3,插接凹槽3为异型槽即在筒管轴向剖面方向上各插接凹槽的开口处301为喇叭口式结构;两个相邻插接凹槽之间相邻槽壁在下端交汇,构成向下突的弧形结构302。筒管本体上还设置生头绒带4,该生头绒带4较常规生头绒带宽度增大。
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是在底部设置十二个异型插接凹槽,便于筒管自动归位,使筒管定位快捷准确;二是筒管本体的顶部采取上述中空圆台部技术方式,除便于自动落纱机构等对纱管的提取外,铁皮包覆层的设置可增强该部位的刚性和耐磨性,大倒角结构的设置便于吊锭自由进入;三是生头绒带加宽,便于自动落纱机构自动生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环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25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液压系统的预制箱梁自动收放内模
- 下一篇:一种推拉门带窗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