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捕捉蚊子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2837.6 | 申请日: | 2008-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34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01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万民 |
主分类号: | A01M1/10 | 分类号: | A01M1/10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蚌埠博源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晋弘 |
地址: | 2333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捕捉 蚊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捕捉蚊子的装置。
技术背景
蚊子是一种非常广泛存在的有害昆虫,它能传播多种疾病,每逢夏季夜晚,它们便出来活动,叮咬人类和牲畜,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危害。如何有效的消灭蚊子,是人们长期以来所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常用的灭蚊方法为药物灭蚊,它虽然可以达到灭蚊的目的,但是所用的药物对人体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另外,所用药物成本较高;此外还有一些使用蚊香等驱蚊方法,但都存在着对人体有一定程度伤害的缺陷。针对上述问题经检索,尚未发现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利用蚊子生活习性,提供的一种自动捕蚊装置,它既不消耗能源、又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捕捉蚊子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筒体,筒体下端设有底座、上端连有的锥体,筒体的中部设有1-6组对开的向筒体内收窄的门扇,每对门扇的端部形成供蚊子进入的缝隙,锥体顶部设有一个管口,管口连接一个具有通气孔的收集罩,收集罩的直径大于管口。
为了增加收集蚊子的数量,在管口连接一个具有出口的中间收集罩,中间收集罩的直径大于管口,中间收集罩再上连接具有通气孔的收集罩,收集罩的直径大于中间收集罩。中间收集罩(5)的出口(6)还可以做成为直径小于中间收集罩(5)的管状结构。上述材料中,筒体使用不透明材料制作,锥体、一级收集罩以及二级收集罩使用透明材料制作。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早晨蚊子都向避光处寻找栖身之处,蚊子还有一个特性,那就是喜欢钻缝,本实用新型设置的对开并向筒体内收窄的门扇所形成的缝隙,可供蚊子钻入筒体内,白天蚊子在筒体内栖身,天黑之前蚊子又要出来活动觅食,但它们又不易找到原来进入的缝隙,同时蚊子又具有趋光性,因此大都向筒体顶部的透明锥体飞行,最后碰到锥体内壁,因蚊子看不清透明壁与空处,经过多次沿着透明壁寻找出口,最后进入中间收集罩以及收集罩,待集满蚊子后,可将收集罩取下,将其中蚊子消灭,所述的收集罩可以另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能自动捕蚊,它既不消耗能源、又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捕捉蚊子的装置,它包括一个筒体2,其横截面可以是圆形、矩形或其它形状,筒体2下端设有底座1、上端连有的锥体3。筒体2的中部设有4组对开的向筒体内收窄的门扇9,门扇组的数量可以在1-6组,常用的3-5组,以4组为佳。每对向筒体内收窄的门扇的端部形成供蚊子进入的缝隙10,在锥体3顶部设有一个管口4,在管口4上连接一个具有出口6的中间收集罩5,中间收集罩(5)的出口(6)设计为直径小于中间收集罩(5)的管状结构。中间收集罩的直径大于管口直径,中间收集罩5上再连接一个具有通气孔8的收集罩7,收集罩的直径大于中间收集罩的直径。上述材料中,筒体使用不透明材料制作,锥体、中间收集罩以及收集罩使用透明材料制作,如塑料、玻璃、塑料膜等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万民,未经李万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28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