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龙门起重机供电车的接地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3416.5 | 申请日: | 2008-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1184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25 |
发明(设计)人: | 陈树程;张常杰;王衍棣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8 | 分类号: | B60L5/38;H01R41/00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萍华 |
地址: | 266011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龙门 起重机 电车 接地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安全供电的接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轮胎式龙门起重机在移动中的供电,是通过架设在集装箱区域的滑触线,以及与滑触线连通的滑触供电车来实现的,滑触供电车上安装有在移动中能与滑触线连通的集电器,滑触供电车的移动是由龙门起重机带动的,滑触供电车车架下面安装的车轮在与滑触线并列的轨道上滚动。为了供电安全,轨道与接地线连通。为了防止因滑触供电车跑偏而造成集电器与滑触线接触不好,在车架的侧面还安装有导向轮。当供电车的车轮在轨道上行走时,车架上安装的集电器靠在滑触线上滑移,通过集电器给龙门起重机以及其它需要供电的设施供电。为了减小滑触供电车运行时车轮对轨道的磨擦,降低供电车运行的噪音,同时也减少电动轮胎式龙门起重机带动滑触供电车行走的阻力,滑触供电车的承重轮和导向轮采用的都是橡胶滚轮。橡胶滚轮在轨道上行驶,因为橡胶轮与轨道之间不能电连通,轨道虽然接地了,橡胶轮却使得滑触供电车无法进行可靠的接地,因而存在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龙门起重机的滑触供电车上安装有橡胶轮,无法与可靠接地的轨道电连通而存在安全隐患的缺点,提供一种龙门起重机供电车的接地装置。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在龙门起重机的带橡胶滚轮的滑触供电车车架上,安装有与接地轨道滚动接触的可导电滚轮。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所述车架上与轨道滚动接触的可导电滚轮,是在滑触供电车车架的侧板上,支承安装有靠在钢轨轨道上的可导电滚轮;
所述可导电滚轮的安装,是在车架的侧板上固定有固定板,支杆对向轨道固定安装,支杆对向轨道的端头固定有U形叉架,U形叉架上支承有可靠在轨道上的可导电滚轮;
所述可靠在轨道上的可导电滚轮,是在支杆的杆体上位于固定板和U形叉架之间,套有压缩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在带橡胶滚轮的滑触供电车的车架上安装有与轨道滚动接触的可导电滚轮,使滑触供电车通过导电滚轮与接地的轨道接触,并跟随供电车在移动中接地,解决了滑触供电车的接地问题,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又不增加供电车行走的阻力。上述接地方式投资少、安装简便、接地可靠。经测试,未加接地装置前供电车的对地电阻为612M欧姆,安装该接地装置后,对地电阻减小到1.2欧姆,完全达到安全用电的标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位置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接地装置俯视图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中,在带橡胶滚轮的滑触供电车的车架2上,安装有与地线连通、用槽钢型材做的轨道1滚动接触的可导电滚轮5。
所述滑触供电车车架2上与轨道1滚动接触的可导电滚轮5,是在车架2左侧的侧板2.1上,用螺栓10固定有固定板8,固定板8的结构类似于将S形钢板逆时针转90度的位置形状,两根支杆7左端的带丝杆7.1一端穿过固定板8的S形一边(参见图2),用螺母9固定在固定板8的竖直向上的板面上,支杆7对向轨道1的右端固定有穿过侧板2.1的U形叉架4,T形销3竖向穿过U形叉架4的上下两板面固定,在两板面之间的T形销3的销轴上,支承安装有可靠在轨道1上的可导电滚轮5,滚轮5可以用普通的支承轴承来代替,也可以在导电的轮圈内安装轴承。
为了使可导电滚轮5与接地的轨道1始终保持良好地接触,在支杆7上位于固定板8和U形叉架4之间,套有压缩弹簧6,拧动螺母9,可以调节压缩弹簧6的预紧力,从而调节可导电滚轮5对轨道1的接触压力,使滑触供电车车体通过可导电滚轮5和轨道1可靠接地,实现安全供电。
为了在滑触供电车上安装可导电滚轮5更加简便快捷,也可以利用原滑触供电车上的导向轮的安装空间和固定方式,将供电车的两只备用的橡胶导向轮更改成与轨道1接触的钢制滚轮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341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