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暖炉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3929.6 | 申请日: | 200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8997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9 |
发明(设计)人: | 杨富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富华 |
主分类号: | F24B9/04 | 分类号: | F24B9/04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建成 |
地址: | 260011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暖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水暖炉。
背景技术
寒冷冬天,大部分城市家庭都采用集体供暖。但对于部分分散的住户或者郊区农村住户,只能采用取暖炉或者空调。空调采暖灵活方便,但采暖面积小价格高;现在大部分用户采用取暖炉,但是现在的取暖炉采用的是内胆式循环水暖,但此种取暖炉的内胆水容量大,相对胆体的受热面积小,故燃煤多,能耗高,热量利用率极低,并且炉中循环水不能充分利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节煤、热利用率高的水暖炉的技术方案,该方案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成本低,极具有推广价值。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它包括炉盖、炉体、炉排、烟道,所述炉体内设置有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炉胆散热器,炉胆散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分为固定连接的上部和下部,其中,下部内腔构成炉膛,下部内腔中设置有上水室和下水室,上、下水室之间设置有将其连通的水管,水管上设置有导热翅片,上、下水室设置在炉膛内壁的上、下两端。其中,将上水室和下水室连通的水管可以有一根或多根,多根可以增加受热面积。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有导热翅片,大大增加了炉胆受热的面积,提高了热利用率,节约燃煤、能耗低。
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燃煤热量,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炉胆散热器还包括设置在上部中的第二吸热管组,第二吸热管组通过水管与上水室连通,吸热管组和/或水管上设置有导热翅片,第二吸热管组的中部设置有挡火盖。
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燃煤热量,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第二吸热管组的周围设置有通火道,第二吸热管组的上方还设置有第三吸热管组,第三吸热管组的中部设置有封炉盖,第三吸热管组与第二吸热管组连通。经过由下至上的多次热量的吸收,充分利用能量,节约了燃煤,降低了能耗。为了增加吸热率,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第三吸热管组上设置有导热翅片。
其中,上水室、下水室、第二吸热管组和第三吸热管组是相互连通的,其具体可以采用下述的方式,将第二吸热管组与上水室连通的水管位于通火道的外圆周,该水管下端与上水室连通,上端与第三吸热管组连通,中部与第二吸热管组连通。沿着通火道外圆周设置的水管上设置有导热翅片,其中,第二吸热管组和第三吸热管组均与炉膛同心。
为了充分利用燃煤热量,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有,烟道内设置有烟道吸热管组,烟道吸热管组与炉胆散热器的出水口连通,烟道吸热管组上设置有导热翅片,烟道吸热管组上设置有出水管,其中,出水管设置有两组,与其连接的水室、第二、三吸热管组也可分为两组,而且可以两组相对独立,分别对应设置有两个进水管,构成两路循环水,这样可以将取暖用循环水和洗涮等生活用水区分开,防止循环水长期使用变味等不能用来洗涮等生活应用。
所述的炉胆散热器可拆卸安装在炉体内炉排的上方,这样便于清理和维护。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可根据对上述方案的叙述得知,由于采用了多级吸热的设计,而且水管上设置有导热翅片,大大增加了受热面积,因此,本实用新型比现有的采暖炉能够节煤40-50%,极具有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炉胆散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水管,2、炉排,3、壳体,4、炉膛,5、水管,6、第二吸热管组,7、第三吸热管组,8、挡火盖,9、封火盖,10、炉盖,11、烟道,12、导热翅片,13、出水管,14、出水管,15、烟道吸热管组,16、上水室,17、水管,18、下水室,19、进水管,20、炉体,21、炉灰斗,22、上部,23、下部,24、通火道,25、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水暖炉,如图1所示,它包括炉盖10、炉体20、炉排2、炉灰斗21、烟道11,炉体20内设置有带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的炉胆散热器,炉胆散热器可拆卸安装在炉体20内炉排2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富华,未经杨富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39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