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涂层不粘电热复合锅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25342.9 | 申请日: | 2008-06-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488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杨晶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晶波 |
主分类号: | A47J27/086 | 分类号: | A47J27/086 |
代理公司: | 淄博科信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马俊荣 |
地址: | 255300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涂层 电热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涂层不粘电热复合锅,属于厨房用品。
背景技术
电热复合锅,其锅体的底部复合有发热盘,锅体连接在胶木底座上,以其加热快、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深受用户欢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发热盘太薄,不足1mm,最大的也只有2.2mm,加热太快,导致受热不均,易造成粘锅和冒油烟,在表面涂敷不粘层,又会影响使用寿命和使用性能,进一步改进完善是我们不断的追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电热复合锅,无涂层,不粘锅,受热均匀,卫生安全,性能可靠,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涂层不粘电热复合锅,锅体的底部复合有发热盘,锅体连接在胶木底座上,技术要点是将发热盘加厚,发热盘的厚度设计为2.6—10mm。
发热盘加厚,热量传递均匀,改善了锅体的传热性能和储热性能,消除了局部过热现象,使锅体受热均匀,无需涂敷不粘涂层,就达到了不粘锅的目的,而且不易冒油烟,卫生安全,性能可靠,使用方便。
本实用新型中:
在锅体的底部焊接螺杆,在发热盘上设对应的螺杆孔,螺杆穿装在螺杆孔中,锅体、发热盘和螺杆焊接在一起,加强了锅体与发热盘的连接,保证了加热性能,防止了发热盘的脱离、脱落,还可以在螺杆的外端旋上紧固螺帽,进一步加强固定性能。螺杆可在发热盘周边分布2—16个。
将锅体的下部设计成小肚弧形结构,与原有的外突肚锅体相比,有聚集热量的作用,提高加热效率,减少能耗,降低使用成本。
在锅体的锅口下侧设压痕加固筋,增加锅体整体强度,尤其在此处安装锅耳,强度效果更加显著,锅耳可以选择U形结构锅耳,强度大,手握舒适,方便用力。
将胶木底座上设有的呈180度角设置的开关灯和电源插座,改为90度角设置,方便与电源线的连接操作,不用再绕到锅体后去插线,在开关灯的左侧增设保温开关灯,可将增设的电路保温开关设在此处,方便保温控制。
锅体上配装有锅盖,锅盖由盖体和锅抓手构成,锅抓手成倒U形结构,牢固、耐用。
本实用新型无涂层不粘电热复合锅,通过加厚发热盘,改善了锅体的传热性能和储热性能,消除了局部过热现象,使锅体受热均匀,无需涂敷不粘涂层,就达到了不粘、少油烟的目的,卫生安全,性能可靠,使用方便,而且,能够很好地聚集热量,加热效率高,能耗小,节电,使用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锅体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胶木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锅盖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压痕加固筋 2、锅口 3、锅耳 4、锅体 5、发热盘 6、螺杆 7、开关灯 8、胶木底座 9、电源插座 10、锅盖 11、锅抓手。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上述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无涂层不粘电热复合锅,锅体4的底部复合有发热盘5,锅体5连接在胶木底座8上,锅体4上需要配装锅盖10,锅体4的下部成小肚弧形结构,无外突肚,可很好地聚集热量,在锅体4的锅口2下侧设有压痕加固筋1,增加锅体强度,锅耳3设置在此处,锅耳3成U形结构,发热盘5的厚度由不足1mm改为2.6—10mm,如2.8mm、3mm、3.2mm、3.5mm、3.8mm、4mm、4.5mm、5mm、5.5mm、6mm、6.5mm、7mm、7.5mm、8mm、9mm和10mm等,锅体4的底部还焊接有螺杆6,发热盘5上设有对应的螺杆孔,螺杆6穿装在螺杆孔中,锅体4、发热盘5和螺杆6焊接在一起,螺杆6的外端还旋有紧固螺帽,锅体4和发热盘5形成牢固连接。
如图2所示,胶木底座8上设有开关灯7和电源插座9,开关灯7有三个,分别对应通常电热复合锅的三个电加热档位开关,其左侧增设保温开关灯,形成四孔胶木底座,开关灯7与电源插座9在胶木底座8上成90度角设置,方便电源线的插接操作。
如图3所示,锅盖10由盖体和锅抓手11构成,锅抓手成倒U形结构,牢固、耐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晶波,未经杨晶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534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