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路沿石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6273.3 | 申请日: | 2008-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4130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宏 |
主分类号: | E01C11/22 | 分类号: | E01C11/22;E01F9/0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2600山东省临***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路沿石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铺路用建筑材料,具体涉及一种铺设公路用的路沿石。
背景技术
在道路建设中,公路与人行道常都是通过路沿石连接。一般路沿石为四周平整的条石,垂直并高于公路安装,上表面与人行道齐平,下表面与公路齐平。这种结构虽然有效区分了公路与人行道,但由于公路上大量的汽车高速行驶,难免产生大量的灰尘,并引起尘土向路沿石边堆积,同时由于车来车往,又会反复再次飞扬。因此,需要清洁工人不停地清扫,不但加重清洁工的负担,浪费人力资源;而且,公路上的积水也不便排除。因此,新型结构的路沿石相继出现,如中国专利02265180公开的“公路路沿石”和01269017.1公开的“新型结构的路沿石”等,前者提供了一种由侧石和平板浇制一体,避免压路机的震动而产生松动影响公路质量,同时兼具排水功能的路沿石,但这种结构的路沿石耗材多、成本高,且施工时压路机很容易压到路沿石的平板部分造成损坏,由于排水沟槽设于路沿石平板部分上表面,路边仍然有积水,车辆从上面驶过同样会溅起水花,而且不便垃圾的清除。后者提出的路沿石结构与路面结合,提高了耐冲击性,但仍然存在尘土反复来回飞扬和积水不便排除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成本低、施工方便,且能够收集尘土和积水,避免尘土飞扬和雨水不能及时排除的路沿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路沿石,其主体为矩形条状,主体的侧壁下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凹槽,槽底部低于槽入口。
所述凹槽的截面形状为梯形,也可以是“7”字形、弧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由于开设收集尘土和积水的凹槽,在汽车高速行驶产生的风力下路面的尘土会往路沿石内堆积,避免了尘土反复四处飞扬,使城市更加清洁;清洁工人只需要清理路沿石凹槽内的尘土和垃圾即可,大大降低了清洁工的劳动强度。
2、路面雨水会通过路沿石凹槽排走,由于凹槽设于侧壁上,相当于雨水沿暗沟排走,不会积在路面,车辆驶过不再有水花溅起。而且雨水排走的同时也能将垃圾带走。排水顺畅,有利于车辆安全行驶,有助于交通畅通。
3、洒水车在冲洗公路时,就会将垃圾和污水冲入路沿石的凹槽,不会翻过路沿石到人行道上面影响行人的行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路沿石,其主体1为矩形条状,主体1的侧壁下部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凹槽2,槽底部低于槽入口以便流水和收集垃圾,沟槽2的截面形状为梯形。
参见图3--图5,凹槽2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7”字形、弧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
安装使用时,只需将凹槽2的开口底部与公路面平齐,路沿石上表面与人行道齐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宏,未经王志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62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尸体打捞装置
- 下一篇:一种染布用气流染色机风管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