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气井井下动态腐蚀监测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6387.8 | 申请日: | 2008-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5150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22 |
发明(设计)人: | 马万龙;孙虎元;张玉霞;孙立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华严金球油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岛中科海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昊知识产权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清晨 |
地址: | 163517黑龙江省大庆市***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气井 井下 动态 腐蚀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气井井下动态腐蚀监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气井井下的动态腐蚀监测一直是一个多年来腐蚀监测中的难题之一。对于气井井下的腐蚀监测来说,已有技术采用测量腐蚀挂片失重的方法,所用的测试挂片全部采用被监测的金属材料制作,且测试挂片数量较多,测试时一般采用圆柱形吊笼,将被监测的样品挂片固定在吊笼内,该吊笼顶部设有连接螺纹,用于连接测井电缆。监测时,在气井井下腐蚀数日甚至数月后取出、称重,从而监测腐蚀程度,存在耗时较长的缺点,并且不能获得井下动态的实时数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气井井下动态腐蚀监测的装置,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
一种用于气井井下动态腐蚀监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有一绝热瓶,绝热瓶内装有用夹板夹住的电池和电路板模块,电池上方和电路板模块下方分别有吸热体,夹板的上部与下部分别与吸热体用螺钉连接;用导线将电路板模块的输入端经端盖下的密封塞与测试探头的上端连接,测试探头外面装有探头护管,后者的上部旋入承压管的下部,两个密封圈分别套在吊盖下部和端盖上,吊盖上设有连接螺纹和沉孔,吊盖与承压管之间以及探头护管与承压管之间均用螺纹连接,探头护管上有调试孔;绝热瓶与端盖之间以及探头护管与测试探头之间分别采用销钉连接;端盖与探头护管之间采用销钉和螺纹双连接;导流护罩上口的外壁通过螺纹与探头护管下口的内壁连接,导流护罩的下部有通气孔,探头护管上也有通气孔。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通过绝热瓶、端盖上的密封塞等实现了电路板模块与高温、高压的气井井下环境的有效隔离,电路板模块内设有数据存储和通讯接口,保证了电路板模块的正常工作。本实用新型的的优点是可以实时、快速获得井下的动态数据,一般测试时间为12小时。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有一绝热瓶5,绝热瓶5内装有用夹板9夹住的电池7和电路板模块8,电池7为电路板模块8供电。电池7上方和电路板模块8的下方分别有吸热体4和吸热体10。夹板9的上部和下部分别与吸热体4和吸热体10螺钉连接。电路板模块8的输入端经端盖11下的密封塞13通过导线与测试探头16的上端连接;测试探头16外面装有探头护管15,后者的上部旋入承压管6的下部,承压管6下部与端盖11以及承压管6的上部与吊盖1之间分别有密封圈12和密封圈3。吊盖1上设有连接螺纹和沉孔2,用于连接测井电缆。吊盖1与承压管6之间以及探头护管15与承压管6之间均采用螺纹连接,探头护管15上有调试孔14供维修仪器时使用。绝热瓶5与端盖11之间以及探头护管15与测试探头16之间分别采用销钉20和销钉22连接。端盖11与探头护管15之间采用销钉21和螺纹双连接。导流护罩18上口的外壁通过螺纹与探头护管15下口的内壁连接。导流护罩18的下部有通气孔19,探头护管15上有通气孔17。气体从通气孔19流入,从通气孔17流出。本装置可以对高温高压下金属的腐蚀状况进行动态监测。
上述测试探头16采用三电极探头,一个电极为石墨电极,另外两个电极由被监测的金属材料制成。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首先对电路板模块8进行参数设定;然后打开电路板模块8上的电源开关,本装置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开始工作;用测试钢丝绳连接本装置吊盖1上部,将本装置放入井下工作。测试完成后,将本装置从井下拖上来,对夹板9上电路板模块8内的存储数据进行导出。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的部件有数据存储模块、数据通讯模块和数据采集输入端,它们的电路均为已知,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已作了说明,固此就不再画出电路图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华严金球油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岛中科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大庆华严金球油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青岛中科海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63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