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26901.8 | 申请日: | 2008-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978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20 |
发明(设计)人: | 杨永敏;焦全强;吴兆伟;孙华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宏奥铜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11/14 | 分类号: | B22D1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706山东省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紫铜 熔炼炉 上引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以上引连铸紫铜管的熔炼炉上引模,属于冶金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上引法连铸系统是由芬兰Outokumpu公司于六十年代末开发出来的,主要用于无氧铜管的生产,并于1970年投入工业化生产。其生产原理是利用浸入负压将金属液吸入结晶器,并在结晶器内经过一次冷却,再进入二次冷却器进行冷却,铸管引出经定尺锯切,然后继续拉伸加工。
用上引连铸法制造铜管,要使用上引模,现今常用的模具,其由外套和内芯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和内芯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外套上开有液体入口。使用时将上引模伸入熔融铜液,铜液通过液体入口涌入环形通道,安装于机体的结晶器与环形通道连接,环形通道内的铜液进而结晶成铜管,然后进入结晶器,并在结晶器内经过一次冷却。申请号为2006101474477,名称为《一种铸造炉出口的铜管石墨模具及其使用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铸造炉出口的铜管石墨模具,它包括圆筒状的模壳和设在圆筒状模壳内的芯柱,芯柱固定在圆筒状模壳的底部,圆筒状的模壳靠近底部的侧壁设有多个通孔,圆筒状的模壳开口端的端面设有至少一个轴向空腔,空腔向模壳的底部方向延伸;圆筒状模壳的外侧设有环状凹腔;所述圆筒状模壳的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小孔;所述环状凹腔分别与小孔、轴向空腔连通。专利号为CN902251139,名称为《上引连铸铜管石墨模》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上引连铸铜管石墨模,其模芯为整体件,与模体实行螺旋对接。
上述各上引模,虽各有优点,但其使用寿命均较短,模具容易变形报废,经常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以便用上引连铸法制造铜管,延长上引模的使用寿命,并提高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
为解决上述质量问题,本实用新型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其由外套和内芯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和内芯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外套下部开有液体入口,液体入口与环形通道连通;尤其是其内芯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小的锥台体,外套的内表面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大的锥台面。
上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外套内表面锥度小于锥台体内芯的表面的锥度;外套内表面锥度为0.001,锥台体内芯表面的锥度为0.03。
上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外套上部套丝,套丝最低处与液体入口保持有间距。
上述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还设置有外护套,该外护套由内外两层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其底部中心开有圆孔,该圆孔直径与上引模外套的外径一致;上引模外套穿过外护套圆孔,其套丝最低处与该外护套底部内表面平齐,外护套底部外表面在液体入口的上方,其间有间距;该外护套内层其中部至底部的直径比中部至上部的直径小,构成下部细、上部粗的圆筒结构。
目前每套上引模只能生产2吨左右的管坯,这与石墨模具长时间浸泡在高温中被氧化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应用于生产后,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产品的使用寿命大大延长,并且在产量上翻了一倍多,达到了5吨,提高了产品质量,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了能源和材料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紫铜管熔炼炉上引模,其由外套1和内芯2螺纹连接而成,在外套1和内芯2之间形成一环形通道3,外套1下部开有两排液体入口4,每排6个共12个,液体入口4与环形通道3连通;其内芯2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小的锥台体,外套1的内表面为自下而上直径依次变大的锥台面。其外套1内表面锥度小于锥台体内芯2表面的锥度,外套1内表面锥度为0.001,锥台体内芯2表面的锥度为0.03。上引模外套1上部套丝5,套丝5最低处与液体入口4保持有间距。
该上引模还设置有外护套10,该外护套10由内层7、外层6紧密连接在一起构成,其底部中心开有圆孔9,该圆孔9直径与上引模外套1的外径一致;上引模外套1穿过外护套10的圆孔9,其套丝5最低处与该外护套10底部内表面平齐,外护套10底部外表面在液体入口4的上方,其间有间距;在该外护套内层7的中部至底部设置有直径较小的筒台8,其直径比上部的直径小,构成下部细、上部粗的圆筒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宏奥铜管有限公司,未经青岛宏奥铜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69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