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煤粉筛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7250.4 | 申请日: | 200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205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0-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洪利 |
主分类号: | B07B1/28 | 分类号: | B07B1/28;B07B1/46;B07B1/50 |
代理公司: | 泰安市泰昌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高军宝 |
地址: | 271000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煤粉筛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筛分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筛选煤粉的煤粉筛。
背景技术
现有的煤粉筛采用的是由与箱体连接振动电机提供激振力,使箱体带动筛网一起参振的工作方式。由于箱体一起参振,参振的质量大,不但消耗能量较多而且设备的耐用性和筛分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新型煤粉筛,该煤粉筛在工作时仅有筛网随振动电机振动,而箱体相对不动,从而起到节省能源、结构简化及大大提高设备耐用性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新型煤粉筛,包括箱体和筛网组件,箱体的上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出料口,筛网组件设置在上述进料口和出料口之间;筛网组件包括筛网振动支体、筛网及振动电机,筛网及振动电机均设置在震动支体上,上述振动支体穿过箱体上的联接孔与箱体外的筛网支架弹性联接;上述筛网振动支体与箱体内壁之间、振动支体与箱体上的联接孔之间均设置为软连接。
上述弹性联接包括通过弹簧、橡胶等弹性部件实现的联接。
上述软连接是为了保证箱体内筛网以上部分与筛网以下部分及箱体与箱体外部环境之间的密封(该密封仅是相对于物料而言)。所以上述软连接只要满足能够阻挡物料通过且在筛网振动时有一定运动余量即可。
由以上描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在工作时可以只有筛网振而箱体不振,这样就可以在保证筛分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大量减少了参振部件和参振质量,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提高了设备的耐用性,上述振动电机可以设置在箱体内也可设置在箱体外。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上述箱体上部还可设置杂物清除机构,上述杂物清除机构包括一个设置在箱体内筛网上方的负压吸头及驱动该负压吸头横向移动的驱动装置,上述负压吸头通过软管连接箱体外的杂物收集器。
上述负压吸头的驱动装置可为电动、气动或液压推杆或驱动电机等各种适宜的装置,其只要能够满足可驱动负压吸头在箱体内往复横向移动即可。
为保证负压吸头的运行的稳定性,还可在箱体内壁上设置滑轨。
以往筛上杂物需要人工清理,费时费力,易造成环境污染,采用上述杂物清除机构,可使筛上的杂物在负压的作用下被吸入杂物收集器,不但清理效果好且省时省力。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未示出电动推杆);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箱体1及箱体1内的筛网组件,上述筛网组件包括振动支体2、筛网3及振动电机4,筛网3嵌在振动支体2的上部,振动电机4联接在在振动支体2上。本实施方式中,振动电机4设置在箱体1的外侧,穿过箱体壁与振动支体2联接,其相应部分与箱体之间为留有足够运动余量的软连接41。
本实施方式中振动支体2穿过箱体1上的四个联接孔13与箱体外的筛网支架5弹性联接,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联接是通过减振弹簧51实现的,筛网支架5固定在基座上,筛网振动支体2与箱体内壁之间、振动支体2与箱体1上的联接孔13之间均设置为软连接。
箱体1的上部有进料口11,底部有出料口12,筛网组件即设置在进料口11和出料口12之间。
箱体1的上部设置有杂物清除机构6,杂物清除机构6包括设置在筛网3上方的负压吸头61、电动或气动推杆62及箱体外的杂物收集器63,负压吸头61通过软管64连通杂物收集器63,并且负压吸头61可在推杆62的驱动下在箱体内左右滑移。当进料口停止进料后,杂物清理开始,负压吸头61紧贴筛网往复移动将整个筛网上的杂物吸走,通过软管64送到箱体外的杂物收集装器63。
上述箱体1可做成如图1所示的上、下两分式结构,便于箱体内各部件的放置和连接。
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上的实施方式,根据本实施方式作出的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化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
本实用新型的应用领域也并不仅限于煤粉筛分领域,其还应用于其他类似需要将物料分级筛分的领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洪利,未经王洪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72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效粒度分级组合装置
- 下一篇:LED光电模组及其驱动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