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焙烧氰化法提金污水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7442.5 | 申请日: | 2008-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764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7-22 |
发明(设计)人: | 徐永祥;吕寿明;姚树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28;C02F1/52;C02F1/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54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焙烧 氰化 法提金 污水处理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焙烧氰化法提金污水处理系统,属于湿法冶金“三废”综合利用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焙烧氰化法提金主要产生三种污水。一种是焙烧过程中烟气净化产生的废酸,酸度以硫酸计在1%~10%之间,一般控制在1%~2%,其中含有H2SO3、H2SO4、以及氧化砷、氧化硒,另一种是烧渣酸浸液或萃取铜以后的萃余液,酸度以硫酸计在1%~2%之间,其中含有Cu2+、Zn2+等金属离子和微量的金等;最后一种是氰化贫液,PH=8~12,其中含有Cu2+、Zn2+等以及微量的金等。目前,在国内黄金冶炼行业普遍采用酸碱中和的方法处理废酸和酸浸液或萃余液,酸碱度达到PH=6~8时直接排放。并采用酸化和挥发的方法处理氰化贫液,并回收氰化物;有的企业直接采用自然降解的方法处理氰化贫液。这些污水处理方法的最大缺点是综合利用效果差,工艺技术指标差,处理效果的理想,而且采用酸化和挥发的方法处理氰化贫液时,处理成本很高,这些方法处理以后的水质很难达到国家标准,甚至很难达到满足自用要求。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黄金冶炼行业焙烧氰化法提金污水综合治理问题,提供一种焙烧氰化法提金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投资较少,运行成本低,去除氰化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杂质的效率高,处理水的品质好,综合利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焙烧氰化法提金污水处理系统,特殊之处在于包括依序连接的分别连通于氰化贫液槽1和萃余液槽2的活性炭吸附槽3和4、混合槽5、沉淀池6、中和槽8、曝气槽10、浓密机12、板框压滤机15,板框压滤机15的滤饼卸于滤渣槽14,浓密机12、板框压滤机15的滤液输出端均接戈耳膜过滤机13,戈耳膜过滤机13一输出端通过浓水槽11接回曝气槽10,戈耳膜过滤机13另一输出端通至清水池16。
所述氰化贫液槽1、萃余液槽2、活性炭吸附槽3、活性炭吸附槽4、混合槽5、沉淀池6、净化废酸槽7、中和槽8、浓水槽11、滤渣槽14、清水池16均为混凝土防腐槽;
所述中和槽8、曝气槽10均配置搅拌装置,且曝气槽10采用空压机进行空气曝气;
所述石灰加料槽9和净化废酸槽7均接至中和槽8,作用是形成硫酸钙等沉淀物,去除硫酸根;
所述浓密机12、戈耳膜过滤机13、板框压滤机15均配置料液泵、并且都作防腐处理;
所述曝气槽10和浓密机12是钢制防腐处理槽;
所述板框压滤机15采用PP塑料板框和丙纶滤布;
所述活性炭吸附槽4内装满颗粒状活性炭,其作用是吸附酸浸液或萃余液和氰化贫液中的金等贵金属,同时去除萃余液中的萃取剂和有机物。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一是大部分设备采用混凝土槽,所以投资较少;二是采用了空气曝气槽,运行成本低;三是采用了活性炭吸附槽、浓密机、戈耳膜过滤机等设备,去除氰化物和重金属离子等杂质的效率高,处理水的品质好,水质能够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四是在污水处理的同时回收了金、铜等有价元素,综合利用效果好。
四、附图说明
图1:一种焙烧氰化法提金污水处理系统示意图。
图中,氰化贫液槽1、萃余液或酸浸液槽2、活性炭吸附槽3、活性炭吸附槽4、混合槽5、沉淀池6、净化废酸槽7、中和槽8、石灰加料槽9、曝气槽10、浓水槽11、浓密机12、戈耳膜过滤机13、滤渣槽14、板框压滤机15、清水池16。
五、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司有一套日处理2000吨焙烧氰化污水系统,经过以上系统处理以后,金含量由0.010~0.020mg/m3降低到0.005mg/m3以下,铜含量由0.15~0.20g/m3降低到0.5mg/m3以下;氰根含量由100~500mg/m3降低到0.5mg/m3以下;水的颜色由棕色变成无色透明;完全达到了返回生产系统循环使用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国大黄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74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