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深水水下储油石油生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27951.8 | 申请日: | 2008-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9282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士华;徐松森;丁忠军;田海庆;郭强;初新杰;孙永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01 | 分类号: | E21B43/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罗文远 |
地址: | 257017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深水 水下 储油 石油 生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洋工程领域,开发一种用于深水的水下储油石油生产装置。
技术背景:
深海石油开发中传统的储油生产系统主要有浮式生产系统、半潜式生产平台,都属于浮式储油生产模式。浮式生产模式在国际上已经可以视为成熟技术,具有许多优越性,但由于受到海上风浪的巨大作用力,无论是海上结构还是其系索系统造价高昂,而且随着水深的增加,技术难度越来越高,设施造价急剧升高。在深海油田海底,风浪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解决水下高压条件下油气初级处理问题的前提下,水下集输模式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水下储油技术在适用重力式平台、自升式平台的海域(水深一般在150m以内)有成功应用的先例,主要有重力式平台水下储油和油水置换水下储油两种方式,但在深海未见报道。本单位申报的“水下石油生产保障系统”(200520083519.7)也采用水下储油,其生产模式仅适用于浅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指深海是指因水深过大难以应用固定式导管架平台的而通常选择浮式装置进行油气钻采的区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开发一种深水水下储油石油生产装置,可代替浮式储油生产系统进行深海石油开发。
本实用新型所述深水水下储油石油生产装置,整套系统包含水下井口模块、水下处理模块、油水置换水下储油模块、深水立管、系索或动力定位装置、浮筒、穿梭油轮;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是所述深水水下储油石油生产装置的水下井口模块、水下处理模块、油水置换水下储油模块均位于海底并串接在一起;小型浮筒浮在水面上,用系索系泊定位或用动力定位装置定位,深水立管一端与水下储油模块连接,另一端与浮筒相连;穿梭油轮在装油时系泊在浮筒上,水下储油模块向通过深水立管及水面以上管路向穿梭油轮倒油;浮筒主要作用是穿梭油轮系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与浮式储油生产系统相比,水下储油可基本避免冰力、风浪力作用,储油模块结构强度要求低,同时具备可移动的优点。
(2)油水置换水下储油储罐内外压差小,不必考虑整体耐压问题,结构强度要求低,系统造价不会随水深增加急剧升高。
(3)本实用新型浮筒没有储油作用,所受风浪力等作用远小于庞大的浮式储油系统,不必避风撤离,在储油能力足够的前提下不必关井停产。
(4)本实用新型水面以上部分小,系泊系统可以采用简单系索或功率较小的动力定位,无需采用昂贵的转塔系泊系统,造价可大幅降低。
(5)本实用新型油水置换水下储油模块内一直充满液体,可以避免水上储油普遍存在的“油气呼吸”损失,降低了大气污染,降低了燃爆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深水水下储油石油生产装置(系索式)示意图
图2为深水水下储油石油生产装置(动力定位式)示意图
1、水下井口模块 2、水下处理模块 3、油水置换水下储油模块4、深水立管 5、系索 6、浮筒 7、穿梭油轮8、动力定位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说明书附图1和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深水水下储油石油生产装置,整套系统包含水下井口模块1、水下处理模块2、油水置换水下储油模块3、深水立管4、系索5或动力定位装置8、浮筒6、穿梭油轮7;水下井口模块1、水下处理模块2、油水置换水下储油模块3均位于海底并串接在一起;浮筒6浮在水面上,用系索5或动力定位装置8定位,深水立管4一端与水下储油模块3连接,另一端与浮筒6相连;穿梭油轮7在装油时系泊在浮筒6上。
考虑到造价和技术问题,当水深大于1500m时,目前海洋工程领域一般不再应用系索定位大型浮体。基于同样原因本实用新型中,由于浮筒较小,在水深大于500m时,推荐采用动力定位方式。
考虑到应用领域,储油模块的容量应不低于10000方。
各模块分别制造完成后,在浮吊等工程船舶和水下机器人辅助下完成现场安装。除油水置换水下储油模块3外,其它模块安装已有成熟工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未经中国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79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传感光缆
- 下一篇:光电光热同体同步转换利用太阳能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