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硬质丝网耐磨复合衬板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28103.9 | 申请日: | 2008-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5121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19 |
发明(设计)人: | 武宏;许云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32B3/24 | 分类号: | B32B3/24;B32B15/01;B32B15/02;B22D19/02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崇义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硬质 丝网 耐磨 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磨复合衬板,特别涉及经过渗氮或渗碳处 理过的金属丝网制成的耐磨复合衬板,本实用新型在粉碎、研磨、输 送等领域广泛使用。
背景技术
在冶金、矿山、电力、建材等工业行业中,物料的破碎、研磨、 输送等,都要使用大量的衬板,衬板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刷和磨损, 更换频繁,耗费极大,是主要的磨损件。目前国内外制作衬板的主要 材料为高锰钢,传统的制作工艺是通过冶金铸造,直接铸成单一材质 的高锰钢衬板,但只有在高负荷、高冲击的磨损条件下,其耐磨性才 能得到充分发挥;也有采用铬系白口铸铁材料进行铸造,由于其基体 中含有硬质相碳化物,因而表现出良好的耐磨性能,但其韧性低容易 断裂,使用受到限制。单一材质很难满足各种工况的要求,应用复合 技术,将超硬材料或具有很高耐磨性材质与高韧性材料相结合,发挥 各自的性能优势,制作成既有高耐磨性又有高韧性的衬板,成为衬板 研究的重点。目前常用的衬板复合工艺主要有双液浇注和颗粒增强复 合两种。双液浇注是将两种金属液分别熔炼,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后浇 入模型内,工艺较为复杂,浇注过程中必须使用高温保护剂,结合部 位容易产生气孔、夹渣,影响整体性能,复合质量不稳定;颗粒增强 复合是将硬质颗粒用粘结剂结合成整体,铺放到工件的工作面部位, 然后浇注金属液,使硬质颗粒与金属液互相渗透熔合,从而得到含有 硬质化合物的金属基复合材料,但由于粘结剂在高温下易挥发产生气 体,同时硬质颗粒在基体中的分布均匀性难以保证,工艺参数不可控, 实际推广应用效果不理想。其它的制造技术如镶铸等,由于存在界面 结合强度偏低,整体性能较差等因素,无法适应恶劣工况的要求,适 用范围有限。
专利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硬质丝网耐磨复合衬 板,该复合衬板由基体金属和含有大量硬质化合物的耐磨层组成,二 者有效结合融为一体,既发挥了硬质相的高耐磨特性,也保留了基体 金属的良好韧性,性能优势互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复合衬板是由经等离子渗氮或渗碳处理过的金属丝网(1) 与基体金属(2)复合而成。
所述金属丝网(1)是由不锈钢丝、钨丝或钛丝编织而成,为了 保证金属丝网(1)能达到整体渗透以及加工便利,丝径应在 0.1~0.5mm。
所述金属丝网(1)在耐磨层中所占体积为20%~50%,可根据衬 板使用要求选择。
所述基体金属(2)为普通碳钢、合金钢、高锰钢、铸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经等离子渗氮或渗碳技术处理过的金 属丝网(1)与基体金属(2)复合而成。该复合衬板既发挥了硬质化 合物的高耐磨特性,又保留了基体金属的良好韧性,综合性能优良;
2、由于采用细直径的不锈钢丝、钨丝或钛丝作为原料,保证了 渗碳或渗氮完全充分,形成整体的硬质化合物,硬度高、抗高温性能 高、耐磨耐腐蚀性能高;
3、可根据衬板磨损要求,设计耐磨层厚度,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节约贵重金属;
4、由于采用了等离子渗碳或渗氮技术,渗速快、渗层均匀、变 形小、效率高、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硬质丝网耐磨复合衬板结构示意图;
图2硬质丝网耐磨复合衬板浇注成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对本实用新型制作过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下实例。
实施例1:制作不锈钢丝渗氮处理的硬质丝网与45钢的耐磨复 合衬板。
本实用新型制造工艺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A、选用0.1mm直径的1Cr17不锈钢丝,按照30%体积比例设定 排数,直接编织成网(1);
B、按照衬板工作面形状,将丝网(1)剪裁成合适的结构,然 后叠加并固定成型;
C、将制作好的丝网(1)放入等离子渗氮设备中,设定温度600 ℃,通电进行等离子渗氮,经过4h后取出;
D、采用树脂砂,按照铸造工艺要求造型,制作砂型(4),并将 硬质丝网(1)预埋入砂型(4)型腔中;
E、将砂型(4)放入中频感应加热装置(5)中,并加热到1300 ℃后保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81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儿童推车的前轮连接结构
- 下一篇:一种带防强磁窃电屏蔽的电表箱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