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彩色显像管的环形垂直偏转线圈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28955.8 | 申请日: | 2008-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0737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3-11 |
发明(设计)人: | 胡战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29/76 | 分类号: | H01J29/7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20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彩色 显像管 环形 垂直 偏转线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彩色显像管偏转线圈,特别涉及一种环形垂直偏转线圈。
背景技术
传统的彩色显像管偏转线圈结构中,只有鞍形垂直线圈具有YV和梯形失真的电路可调性,而作为成本较低、又大批量生产的环形垂直线圈却无法实现这样的功能。在环形线圈绕制生产中,往往会产生偏差,导致垂直线圈YV会聚不对称,即T、B点的兰内或兰外等现象,也会出现上下梯形失真、或者这些会聚和失真相互矛盾的现象,操作者使用校正元件调整,需花费很长时间和精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提高线圈调试工序和整管ITC工序的作业效率,提供了一种新型环形垂直偏转线圈,可实现只有在鞍形垂直线圈上才能实施的动态会聚和失真的电路可调性,具有结构简单、调试工艺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彩色显像管的环形垂直偏转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绕制在环形铁氧体磁芯上的上单体线圈、下单体线圈,上单体线圈由左右对称的左上绕组和右上绕组组成;下单体线圈由左右对称的左下绕组和右下绕组组成。
在线路连接时,可将左上绕组和左下绕组并联形成左线圈组;将右上绕组和右下绕组并联形成右线圈组;左线圈组与右线圈组再串联。也可将左上绕组和左下绕组串联形成左线圈组;将右上绕组和右下绕组串联形成右线圈组;左线圈组与右线圈组再串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将传统垂直线圈的单体线圈绕组,分为左右对称的两个绕组,这样在垂直线圈中就形成四个绕组。通过磁通并联的方式,连接左边的两个左绕组和右边的两个右绕组,保持垂直线圈的磁场方向不变。从而实现了左右磁场与左、右线圈组的对应性,将原来包含在一个单体线圈中的矛盾特性,分离开来。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点是:利用两个分别并联在左、右线圈组两端的电阻和可调电位器,实现这两个线圈组的电流可变,使分别处于磁场左右的两边束(R电子束和B电子束),受到不同大小的磁场作用,改变会聚和失真状态,实现会聚和失真的可调节性。在材料不变和工艺变化较小的条件下,提高线圈的良品率,提高调试工序的作业速度。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垂直偏转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偏转线圈的一种接线图。
图3为图2接线所产生的线圈垂直截面磁场分布示意图。
图4为图1偏转线圈的另一种接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的环形垂直偏转线圈,包括绕制在环形铁氧体磁芯1上的上单体线圈2和下单体线圈3,上单体线圈2由左上、右上两个绕组4、5组成;下单体线圈3由左下、右下两个绕组6和7组成。其绕组的连接包括以下两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并联接法)
参见图2、图3,将上、下单体线圈2、3,分别设计绕制为左、右两边对称的两个绕组4、5和6、7;采用磁通并联的连接方式,将分别属于上、下两个单体线圈的左上绕组4和左下绕组6,并联成一个左线圈组8,产生的磁通13和14并联;同时将分别属于上、下两个单体线圈的右上绕组5和右下绕组7,也并联成一个右线圈组9,产生的磁通15和16也并联;再将左、右线圈组8、9串联,构成垂直线圈主磁场10。在图3中,左、右线圈组8、9两端各并联一个电阻11,电阻之间用可变电位器12连接,使左、右线圈组的电流可变,实现Y轴垂直方向两边束的失会聚,和垂直方向上的梯形失真可调。
实施例二(串联接法)
参见图3,采用磁通并联的连接方式,将分别属于上、下两个单体线圈的左上绕组4和左下绕组6,串联成一个左线圈组8,产生的磁通串联;同时将分别属于上、下两个单体线圈的右上绕组5和右下绕组7,也串联成一个右线圈组9,产生的磁通也串联;再将左、右线圈组8、9串联,构成垂直线圈主磁场10(磁场分布图略),调节电路的接法同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彩虹集团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895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