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车顶置式制动电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29978.0 | 申请日: | 2008-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0074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9-02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东;王峰;王强;邸新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铁路信号工厂 |
主分类号: | B60L7/02 | 分类号: | B60L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慈源有限责任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鲍燕平 |
地址: | 710048陕西省西安市***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车顶 制动 电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内燃机车的制动电阻装置,尤其适用于外走廊式内燃机车的内燃机车顶置式制动电阻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内燃机车制动电阻装置分为卧式结构和立式结构,卧式结构采用一侧进风、另一侧出风。立式结构采用机车底部进风,顶部出风。原有制动电阻不适用于外走廊式机车:因制动电阻装置在工作时,出风口会有高温、高压气体排出,特别是卧式制动电阻侧出风方式导致热风直接排向外走廊,使走廊上工作人员安全受到威胁。而立式制动电阻需占用从机车底架至机车顶部空间,受外走廊机车内部空间限制,也无法安装。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内燃机车顶置式制动电阻装置以适用于外走廊式机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内燃机车顶置式制动电阻装置,至少包括制动电阻、电机、风叶、构架,其特征是:制动电阻布置在电机两侧,制动电阻为带状叠绕结构通过绝缘件与构架绝缘,安装时与水平面成5°-30°角度;电机为立式安装,轴身端向上,风叶装在电机上部;制动电阻的两侧镶嵌在机车间壁中,并与机车间壁外型轮廓线完全拟合,底部弓形梁由机车侧梁支撑,使其成为车顶的一部分。
所述的电机的下半部在构架的弓形底的下部。
所述的构架的底面为全密封体,电机与底面的全密封体连接部分是隔水槽加密封垫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是:
1、利用机车弓形车顶下部0.5米空间安装制动电阻装置,其外形完全拟合机车外轮廓线,其下部空间可布置机车其它部件,合理利用机车空间,解决了机车空间紧张的问题。
2、两侧进风,上出风,即热风从车顶排出,不会对外走廊上工作人员造成威胁。
3、风机电机采用负压通风,解决了电机散热问题。
4、该装置底部为全密封设计,从上部出风口进入该装置的雨水可完全从两侧进风口排出,不会因漏雨对其下部设备造成影响。
5、为今后新造机车提供新的制动电阻安装方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实施例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向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B向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风网;2、制动电阻;3、顶盖;4、出风网;5、风叶;6、电机;7、底部电机吸风网;8、隔水槽;9、弓形底;10、底部横梁;11、侧梁;12、机车侧梁;13、轴身端;14、电机顶盖;15、顶部出帽罩;16、引线铜排;17、构架;18、绝缘件;19、机车间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制动电阻2布置在电机6两侧,制动电阻2为串联有多个电阻的带状叠绕结构,通过引线铜排16引出。电机6两侧的带状叠绕结构的制动电阻2在一侧可有独立的2-4个制动电阻2。制动电阻2通过绝缘件18与构架17绝缘;安装时与水平面成15°角度,或者是5°角度,还可以是30°角度安装。电机6为立式安装,轴身端13向上,风叶5装在电机6上部。机车制动或做自负荷试验时,电机轴旋转,带动风叶5转动,由机车两侧进风网1吸进冷空气,通过带状制动电阻2的间隙,将电阻散发出的热量由出风网4排到大气中。
电机6的下半部在构架17的的弓形底9的下部,不在进风网1与出风网4形成的风道中。制动电阻2工作时,电机6底部风压低,顶部风压高,形成负压,将空气由底部电机吸风网7吸进电机6,由顶部出帽罩15与电机顶盖14形成的间隙,解决了电机的散热问题。
构架17的弓形底9与侧梁11、底部横梁10之间为全密封设计,特别是电机6与弓形底9的底面连接部分,采用了隔水槽8设计,保证电机6与弓形底9的连接处不漏水。因弓形底9的形状为上弓形,下雨时,由出风网4进入制动电阻2的雨水,可顺利由进风网1排出而不造成积水。
因其顶盖3为机车顶盖的一部分,故设计时,将构架17的两侧梁11镶嵌在机车间壁19中,完全拟合间壁外型轮廓线,底部横梁10由机车侧梁12支撑,使其成为车顶的一部分。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铁路信号工厂,未经西安铁路信号工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299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速铁路地下车站气动效应缓解设施
- 下一篇:无源车辆轮胎压力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