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防止径向转动和轴向窜动功能的电连接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0067.X | 申请日: | 2008-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85902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8-05 |
发明(设计)人: | 胡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费诺科耐特(西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2 | 分类号: | H01R13/62;H01R24/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65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防止 径向 转动 轴向 功能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防止径向转动和轴向窜动功能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对电连接器的可靠性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特别是除电性能外的机械性能也要求愈高,应用传统的结构已远不能满足较大连接器外导体与介质间的轴向保持力与径向扭矩要求,目前,防止径向转动和轴向窜动的电连接器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电连接器外导体的内壁圆周上设置倒刺,增大介质与外导体间的摩擦力。这种结构只能满足外导体与介质间的轴向保持力要求,并不能满足较大电连接器的径向扭矩要求,而且这种结构一般只应用于小体积或中等体积的电连接器中,不完全适合体积较大的电连接器。
第二种,电连接器外导体与介质在圆周上过盈配合,增大二者间的摩擦力,达到一定的轴向保持力与径向扭矩要求。但这种结构对外导体内径与介质外径的加工公差精度要求较高,批量生产时不易保证;且在高低温下,介质由于物理特性热胀冷缩,几何尺寸发生改变,易出现介质与外导脱离现象,故可靠性差,存在隐患。
第三种,电连接器外导体上采用点铆工艺,增大外导体与介质间的摩擦力,达到一定的轴向保持力与径向扭矩要求,但这种结构适合小体积、壁薄电连接器,并不能满足中等体积与较大体积的电连接器。
第四种,电连接器的介质夹在两个外导体间,增大三者之间的摩擦力,这种结构成本高,结构复杂,必须要完成两个外导体的加工,且两外导体必须紧密结合才能完成这种结构,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工方便、生产效率较高、结构简单,并且能够使电连接器中的外导体与介质配合更加可靠的具有防止径向转动和轴向窜动功能的电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防止径向转动和轴向窜动功能的电连接器,包括有内导体,内导体与外导体之间设置有介质,其特征在于,在与介质径向配合段的外导体内壁圆周上设置有直纹滚花。
所说的外导体上的直纹滚花设置于部分圆周内壁,直纹滚花具有间断性。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与介质径向配合段的外导体内壁圆周上设置有直纹滚花,当外导体与介质在圆周上配合时,由于外导体的刚性与介质的可塑性,介质则会充分嵌入直纹滚花之间的间隙内,来实现径向扭矩要求;由于直纹滚花设置在外导体的部分内壁圆周上,直纹滚花具有间断性,所以可以实现外导体与介质间的轴向保持力要求,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加工方便、生产效率高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外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径向剖视图;其中,图3(a)为主剖视图;图3(b)为A局部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3,一种具有防止径向转动和轴向窜动功能的电连接器,包括有内导体4,内导体4与外导体2之间设置有介质1,在与介质1径向配合段的外导体2内壁圆周上设置有直纹滚花3。当外导体2与介质1在外导体2的内壁圆周上配合时,由于外导体2的刚性与介质1的可塑性,介质1在径向圆周上则会充分嵌入直纹滚花3的间隙内,来实现径向扭矩要求。
参见图2,直纹滚花3设置于外导体2的部分圆周内壁上,增大外导体2与介质1之间的摩擦力,直纹滚花3具有间断性,所以可以实现外导体2与介质1间的轴向保持力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当外导体2与介质1在其圆周上配合时,由于外导体2的刚性与介质1的可塑性,介质1则会充分嵌入直纹滚花3之间的间隙内,来实现径向扭矩要求;由于直纹滚花3设置在外导体2的部分内壁圆周上,直纹滚花3具有间断性,所以可以实现外导体2与介质1之间的轴向保持力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费诺科耐特(西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费诺科耐特(西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006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