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的离体细胞灌流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0341.3 | 申请日: | 200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5157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6-03 |
发明(设计)人: | 陈宝莹;于军;王玮;黄小军;曲萍;陈健康;董明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48 | 分类号: | G01N33/48;G01N21/11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32***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显微镜 台上 体细胞 灌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基础医学实验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的离体细胞灌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基础医学领域,对于离子通道的膜片钳记录实验中,针对离体细胞的灌流是采用橡皮泥临时将培养皿固定在倒置显微镜载物台上,缺点是由于摆放不合适、摆放不稳等原因,容易造成移位,造成电极与细胞脱离,影响了实验的正常进行。此外,由于细胞培养皿的容积较大,在细胞灌流和换药中,需要的灌流液体积和药物的量较大,尤其对某些贵重的药物,会造成浪费;还有,单一的灌流管道用于多种药物的灌流实验,只能通过多次更换灌流液容器和多次挪动仪器进行调整,这样即耗时又不方便,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的工作量,有时甚至可能造成实验中断、失败,使实验结果的准确率、成功率均难以得到保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倒置显微镜载物台上的细胞灌流装置,可进行离体细胞的灌流和电生理学实验,可解决现有临时培养皿因固定困难、更换灌流液不方便和灌流液浪费等问题。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的离体细胞灌流装置,包括基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上面中部设有主槽和主槽底部的暗槽;所述主槽上方设有出液管,该出液管联通一个负压管和至少一个进液管;所述暗槽联通一个负压引流管。
上述方案中,所述主槽一侧设有溢流槽,该溢流槽末端至少通过一个贯通基座上下面的溢流孔将多余液体排入废液瓶。所述出液管、进液管与负压管垂直布置,且出液管与进液管背向布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灌流装置通过安装孔固定于倒置显微镜的载物台上,避免了实验中刮碰、换药引起的细胞移动;(2)主槽体积较小,用较少的灌流液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细胞灌流过程,节省灌流液和药物;(3)多道进液管,便于实验中方便更换多种药物灌流液,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由于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率、成功率,节省了实验费用,降低了实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图1至图2中:1、主槽;2、溢流孔;3、基座;4、安装孔;5、暗槽;6、负压引流管;7、软管;8、溢流槽;9、负压管;10、出液管;11、进液管;12、管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2所示,一种用于显微镜载物台上的离体细胞灌流装置,包括基座3,基座上面中部设有主槽1、主槽底部的暗槽5和主槽一侧的溢流槽8;主槽上方设有出液管10,该出液管联通一个负压管9和至少一个进液管11,本实施例设置四个进液管;出液管10、负压管9和进液管11通过一个管座12固定于主槽1一侧的基座上;出液管10、进液管11与负压管9垂直布置,且出液管与进液管背向布置。主槽底部的暗槽5联通一个负压引流管6,该负压引流管通过螺钉被固定在主槽1另一侧的基座上。溢流槽8末端分两叉通过两个贯通基座上下面的溢流孔2可将多余液体排入废液瓶。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基座3通过其四周的安装孔4固定于倒置式显微镜的载物台,单细胞悬液或者爬满细胞的玻璃盖玻片放置于主槽1中,细胞灌流液通过进液管11流入,出液管10流出至主槽1;负压管9与第一注射器通过软管7连接,通过第一注射器给进液管11以负压可抽走管道中的空气有利于液体流入。各种药物灌流液可通过多道进液管11方便的更换,多种药物灌流液也可通过该多道药物进液管11合并灌入至主槽1。负压引流管6与第二注射器通过软管7连接,通过第二注射器可控的吸液有利于液体流入,同时主槽1灌流液自暗槽5从负压引流管吸出,从而实现细胞外液灌流,过多的液体可以自溢流槽8末端的溢流孔2排入废液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03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