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摄像头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0583.2 | 申请日: | 2008-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58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谢纪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辉创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17/08 | 分类号: | G03B17/08;H04N5/225;B60R11/0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129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摄像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用摄像头,尤其是一种具有防水功能的车用摄像头。
背景技术
通常汽车倒车时要利用汽车的后视镜来辅助倒车,但由于后视镜的视野角度很有限,造成很多视野死角,在倒车过程中给驾驶者带来相当大的危险,因此现在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后方安装有摄像头的汽车。
车用摄像头通常暴露在外面,因此对其本体与后盖之间的密封性要求较高。现有的车用摄像头通常靠本体与后盖之间夹紧的O形密封垫圈来起到密封防水的功能,但是防水等级低,防水效果不理想,当本体与后盖之间配合端面不平整时,容易造成防水失效。另外对本体与后盖的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也很高,导致加工成本的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水效果更好的车用摄像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用摄像头,其包括本体、与所述本体的端面相配合的后盖、位于所述端面与后盖之间的密封垫圈,其中所述的后盖上开有凹槽,所述的密封垫圈边缘设有与所述的凹槽相匹配的突出部,所述的端面上设有凸部;当本体与后盖配合时,所述的凸部抵住所述的突出部的上端面,本体的端面和凸部的内侧面与密封垫圈相抵。
所述的后盖上设有凸部,所述的凸部位于所述凹槽的内侧,所述的密封垫圈的内壁开有与凸部相匹配的凹槽。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应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可以实现多重防水,大大提高了防水等级,防水效果更好,另外,对本体与后盖的配合面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可以降低本体与后盖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车用摄像头的拆分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车用摄像头装配后的主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拆分图;
其中:2、前密封圈;3、玻璃片;4、前固定盖;5、摄像头模组;8、固定螺丝;9、线束组合;
1、本体、11、端面;12、凸部;121、凸部下端面;122、凸部内侧面;
6、密封垫圈;61、突出部;611、突出部上端面;612、密封垫圈侧面;613、密封垫圈上端面;62、凹槽;
7、后盖;71、凸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车用摄像头,其包括本体1、前密封圈2、玻璃片3、前固定盖4、摄像头模组5、密封垫圈6、后盖7、固定螺丝8、线束组合9,图2为图1所示车用摄像头装配后的主剖视图,其中后盖7可与本体1的端面11相配合、密封垫圈6位于端面11与后盖7之间。
参加图2和图3,后盖7上开有凹槽72,密封垫圈6边缘设有与凹槽72相匹配的突出部61,端面11上设有凸部12;当本体1与后盖7配合时,凸部12将突出部611压入凹槽72内,且凸部12抵住突出部61的上端面611,本体的端面11与密封垫圈上端面613相抵,凸部内侧面122与密封垫圈的侧面612相抵,凸部12和突出部61紧密嵌合在凹槽72内,特别是当固定螺丝8锁紧时,密封垫圈8受压变形,使得本体1和后盖7之间产生了3个起密封作用的面,加强了密封防水的效果,另外,本体1和后盖7通过凸部12和密封垫圈6达到紧密叠合,所以对密封配合面即本体1的配合面11和后盖7的配合面的粗糙度要求不高,从而可以降低本体1和后盖的加工成本。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后盖7上设有凸部71,凸部71位于凹槽72的内侧,所密封垫圈6的内壁开有与凸部71相匹配的凹槽62,当本体1与后盖7配合时,凸部71嵌入凹槽62中,在凸部12的挤压下,密封垫圈6上凹槽62的内壁与相抵,进一步加强了密封效果,另一方面密封垫圈6的位置得到了更好的固定。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辉创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未经辉创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05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