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3025.1 | 申请日: | 2008-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63273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2-10 |
发明(设计)人: | 黄建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星陶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409 | 分类号: | G01N27/409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陈忠辉;姚姣阳 |
地址: | 215300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尾气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装配在机动车排气管内作为检测尾气含氧量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机动车的尾部排气管内常常装配一种尾气含氧检测装置,用来检测机动车所排放的尾气含氧量,并将检测结果以电压信号的方式传输给机动车的微电脑控制系统,藉此控制机动车的空气及燃油配比,提高燃烧效率、省油并降低空气污染。
如图1所示,是目前常见的尾气含氧检测装置的外观示意图。由图可见,该含氧检测装置的感测器4a装配在锁接头1a内部后,再在感测器4a外部用外套管2a与锁接头1a相套接,而外套管2a另一端开口则与一管套3a套接。该管套3a与外套管2a之间的组装是采用局部铆合方式结合的,铆合后的固定部31a则按压在外套管2a之上。易见的是,外套管2a与管套3a之间均未完全固接,两者之间存在有间隙,可以使得外界空气由此进入,但却由于检测装置缺乏对流所需的通孔,外界空气进入后无法形成对流,气体循环效果不良,大大影响检测所得含氧指标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背景技术提及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以提高检测机动车排放尾气含氧量的准确性,进一步获得防水透气性能较好、体积小,易于组装结合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其实现的技术方案是:
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主要包括有螺接头、套管、固定套管、感测器、加热器、内电极片及外电极片,其中螺接头前端结合有套管,螺接头后方连接有固定套管,螺接头与套管之间设有陶瓷感测器,一加热器设于感测器内部,并贯穿于前陶瓷座与后陶瓷座之间,此感测器外侧边缘与螺接头内壁之间设有外电极片,而感测器内壁则设有内电极片,且所述的前陶瓷座与后陶瓷座间隔一定距离固设于固定套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套管周缘设有多个气孔,前端设有一对流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固定套管后端开口内设有一防水塞,且防水塞在与后陶瓷座相接触的侧面上设有防水透气膜。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改善套管结构,可以达到含氧检测装置内部空气对流的目的,以确实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藉由固定套管后端的防水塞设计,非但阻隔了水气的进入,而且也充分减小了整个含氧检测装置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的结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的前侧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的后侧外观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含氧检测装置于实际工作时产生空气对流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
1a锁接头 2a外套管
3a管套 31a固定部
4a感测器 1螺接头
2套管 21气孔
22对流孔 3固定套管
4感测器 41前陶瓷座
42后陶瓷座 5加热器
6防水塞 61防水透气膜
7内电极片 8外电极片
9导线 9a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机动车尾气含氧检测装置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及相应附图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以加深对本创作实质的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星陶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昆山星陶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30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冷冻机组中央监控系统
- 下一篇: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烟气喷钙脱硫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