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精梳机的圈条器传动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3578.7 | 申请日: | 200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386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1 |
发明(设计)人: | 苏善珍;陈兆琦;殷强;李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19/26 | 分类号: | D01G19/2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316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精梳机 圈条器 传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精梳机的技术领域,尤其是精梳机的圈条器的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精梳机的圈条器用于将牵伸后的精梳条圈条成型。圈条器的传动机构通常包括与圈条器输出轴相连接的圈条器V型带轮、与精梳机的传动轴相连接的传动轴V型带轮、用于连接所述的圈条器V型带轮与传动轴V型带轮相的三角带、用于张紧所述的三角带的张紧轮。现有的圈条机传动机构通常为固定不可调的,由此当精梳条的纤维长度产生变化别时,精梳条在圈条器内可能发生意外牵伸,导致成品的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圈条器张力可调的精梳机的圈条器传动机构,即圈条器输出轴的转速可以进行调节。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精梳机的圈条器传动机构,包括连接在圈条器输出轴上的圈条器V型带轮、连接在精梳机的传动轴上的传动轴V型带轮、用于连接所述的圈条器V型带轮及所述的传动轴V型带轮的三角带、用于张紧所述的三角带的张紧轮,所述的传动轴V型带轮由相互之间距离能够调节的两只锲形轮组成,所述的两只锲形轮相对称设置并且二者直径较小的端面相互邻近,所述的三角带卡设在两只所述的锲形轮所形成的凹陷部内。
当需要较小传动比时,可以使得两只所述的锲形轮的相互邻近的端面相贴合。
当需要较大传动比时,可以在两只所述的锲形轮的相互邻近的端面之间设置有至少一片调节垫片。
所述的锲形轮与传动轴的连接方式为:两只所述的锲形轮套设在所述的传动轴上,两只所述的锲形轮与所述的传动轴之间通过键实现在圆周方向的相固定连接,两只所述的锲形轮与所述的传动轴之间通过旋设在所述的传动轴上的螺母实现轴向方向的相固定连接。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可以通过调整两只锲形轮之间的距离而使得传动轴V型带轮的轮径产生变化。当两只锲形轮相靠近时,三角带距离传动轴V型带轮的轴心线较远、传动轴V型带轮的轮径增大、传动比减小;当两只锲形轮远离时,三角带距离传动轴V型带轮的轴心线较近、传动轴V型带轮的轮径减小、传动比增大。由此使得精梳条在圈条器内的张力可以调整,防止意外牵伸,有利于条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A方向的部分结构剖视图;
其中,1、圈条器V型带轮,10、圈条器输出轴,2、张紧轮,3、三角带,4、传动轴,5、传动轴V型带轮,51、锲形轮,6、调节垫片,7、螺母,8、垫片,9、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种精梳机的圈条器传动机构,包括连接在圈条器输出轴10上的圈条器V型带轮1、连接在精梳机的传动轴4上的传动轴V型带轮5、用于连接所述的圈条器V型带轮1及所述的传动轴V型带轮5的三角带3、用于张紧所述的三角带3的张紧轮2。
为了使得该传动机构的传动比能够调节,从而调节圈条器输出轴10的转速,本实用新型对所述的传动轴V型带轮5做一些调整。所述的传动轴V型带轮5由相互之间距离能够调节的两只锲形轮51组成,所述的两只锲形轮51相对称设置并且二者直径较小的端面相互邻近,所述的三角带3卡设在两只所述的锲形轮51所形成的凹陷部内。
当需要较大传动比时,可在两只锲形轮51的相互邻近的端面之间夹设多片调节垫片6,由此使得三角带3靠近传动轴V型带轮5的轴心线、减小传动轴V型带轮5的轮径。
当需要较小传动比时,可减少两只锲形轮51的相互邻近的端面之间的调节垫片6、甚至使得两只锲形轮51的相互邻近的端面相贴合,由此压迫三角带3远离传动轴V型带轮5的轴心线、增大传动轴V型带轮5的轮径。
通过调整传动比,以使得精梳条在圈条器内的张力可以调整,防止意外牵伸,有利于条干。
所述的锲形轮51以及调节垫片6的具体安装结构为:两只所述的锲形轮51套设在所述的传动轴4上,圆形调节垫片6夹设在两只所述的锲形轮51的相邻近端面之间,两只所述的锲形轮51与所述的传动轴4之间通过键9实现在圆周方向的相固定连接,两只所述的锲形轮51与所述的传动轴4之间通过旋设在所述的传动轴4上的螺母7实现轴向方向的相固定连接,所述的螺母7通过垫片8而压设在一只锲形轮51的较大直径的端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凯宫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35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圆柱电池卷芯整形装置
- 下一篇:全自动视觉印刷机的镜头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