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井下除尘的泡沫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5005.8 | 申请日: | 2008-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0558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明;任万兴;王兵兵;巫斌伟;黄本斌;仲晓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F5/02 | 分类号: | E21F5/02;B01F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雪兰 |
地址: | 221116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下 除尘 泡沫 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泡沫发生器,特别是一种用于煤矿井下泡沫除尘用的泡沫发生器。
背景技术
煤矿井下作业的每道工序都伴有大量粉尘产生,工人在此环境中作业必将吸入大量粉尘,严重危害工人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煤矿行业的尘肺病患者约26万人,并且以每年5000人的速度递增,每年大约有3000人死于尘肺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有效的防治煤矿粉尘,国外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泡沫除尘,泡沫除尘的关键技术就是泡沫发生器。目前普遍应用的两相泡沫发泡器主要是网式结构,主要由外壳、喷嘴和发发泡网构成。发泡原理是喷嘴将发泡液体雾化喷至发发泡网上,在网上形成液膜,压缩空气鼓吹液膜进行发泡。这种发泡器应用于煤矿井下存在两个缺点:一是雾化喷嘴直径太小,由于井下水中常含有杂质,容易造成喷嘴堵塞;二是发发泡网通常采用尼龙或者棉麻等材质制作而成,这些材质容易损坏,需要经常更换。即使后来消防行业出现了钢板制成的发发泡网,但由于煤矿井下发泡使用的是压缩空气,气流压力和速度都比消防行业所使用的空气大很多。所以这些网的结构和形状不适用于煤矿井下用,也不利于发泡液在网上成膜,从而导致发泡效果不好。为此需要对该类型泡沫发生器的喷嘴和发发泡网的材质和结构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体积小、不易堵塞、发泡效果好的井下除尘的泡沫发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井下除尘的泡沫发生器,包括柱筒,与柱筒联接为一体的锥筒,柱筒与锥筒联接口处设有发泡网,柱筒上设有进气孔,底部设有进液管,进液管的延长管上装有螺旋喷头;锥筒的前端设有泡沫出口。
所述发泡网的后部为圆锥面,与圆锥面相扣合的前部为圆弧面,圆锥面和圆弧面上钻有若干小孔;所述螺旋喷头上开有螺旋槽;所述螺旋喷头用铜材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把发泡器内部原有的雾化喷头改为螺旋喷头,由于螺旋喷头上有螺旋槽,靠螺旋槽的作用,改变了水流的方向,并产生了切向速度。由于水流在喷头内流动,其方向跟随螺旋槽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由于惯性作用,水流在出口时仍沿着出口瞬间的方向运动,最终导致水流成空心圆锥状喷出;其次改变了发泡网的结构、形状和材质,后半部分的圆锥面正好和螺旋喷头喷出的空心圆锥状水流吻合,泡沫混合液由喷头喷洒在发发泡网表面更容易形成均匀的薄膜。前半部分的圆弧形面,和管道内部风流运动的速度分布相符合,更有利于泡沫液发泡。物料通过的空间大,不会堵塞。其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喷头不易堵塞、发泡液成膜率高,发泡效果好,非常适合煤矿井下水质和空间狭小的工作条件。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进液管-1,进气孔-2,螺旋喷头-3,发泡网-4,泡沫出口-5,锥筒-6,螺栓-7,限位螺钉-8,柱筒-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作进一步的描述:
附图所示,泡沫发生器的外壳由柱筒9和锥筒6构成,柱筒9与锥筒6通过法兰和螺栓联接在一起,可以灵活拆卸,方便泡沫发生器内部检修。柱筒9与锥筒6联接口处装有发泡网4,由螺钉8固定,发泡网4的后部为圆锥面,与圆锥面相扣合的前部为圆弧面,圆锥面和圆弧面上钻有若干小孔,孔的直径为2~3mm,材质采用2mm厚的不锈钢制做。柱筒9上设有进气孔2,底部设有进液管1,进液管1的延长管上装有螺旋喷头3,螺旋喷头3上开有螺旋槽,螺旋槽的宽和深为8mm;锥筒6的前端设有泡沫出口5。
工作时,泡沫混合液从进液管1进入发泡器,由螺旋喷头3呈空心圆锥状将其喷洒至发泡网4的圆锥面上,泡沫液在发泡网上形成液膜,压缩空气从进气孔2进入发泡器鼓吹发泡网上的液膜,产生大量泡沫从泡沫出口5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50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二氧化碳转化一氧化碳循环技术
- 下一篇:积碳清洗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