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子秤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5262.1 | 申请日: | 2008-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8802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1-28 |
发明(设计)人: | 朱明祥;李照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照祥 |
主分类号: | G01G3/12 | 分类号: | G01G3/12;G01G19/52;G01G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500江苏省南京市六***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子秤 | ||
所属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称重的计量器具,尤其是一种电子秤。
背景技术
手提电子秤是在手提弹簧弹的基础上引进电子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体 积小、使用方便、精确度高的一种手提秤。目前常用的电子秤都是由挂钩、 连接件、应变片、传感器、转换器、显示器等组成,中国专利2004200759021 公开了一种家用手提电子秤,以及中国专利200620090584公开了便携式电 子秤,它们虽然都是涉及了电子秤,但它们的功能、结构和本实用新型有 较大差别,本人于2008年1月17日申请号为200820030974.4申请了便携 式多功能电子秤,为了增加秤重量,在此基础上又作了较大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秤,具有挂钩、连接环、连接片、模梁、应 变片等重量传递件及传感器、转换器、显示器等电子元器件,为了实现电 子秤能够秤超重、超长的重物,秤体外形由一般的长方形改为近似五边形, 使其具有手提和手托两种秤重的功能,秤体由前罩壳和后罩壳组成,在前 后罩壳的手托相应位置,以及手指揿按的部位都有包胶,手柄和秤体连为 一体,手柄的下部也有包胶层,挂钩采用大挂钩设计,挂钩可以绕连接环 自由翻转而放置于后罩壳的挂钩糟中,取消原设计中承重的中心拉杆,改 为横梁,而横梁镶嵌于秤体的下部的横梁糟中,秤体的右侧设有卷尺盒, 盒中有卷尺。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为实现电子秤能够秤超重、超长的重物,将秤体的外形由长方形改 为近似五边形,实现可以手提和手托两种秤重的功能,一般的电子秤单手 提秤,重物的长度不超过人的胸部,如用双手托秤,双手向上举起,其重 物的长度甚至可以超过人的头部,为了增加手托时手心和五边形秤体的下 两斜边的摩擦力,以及保持秤体的稳定性,在和手心与姆指相接触区域的 秤体前后罩壳以及手柄的下部都有包胶层,包胶层的材料为橡胶或软质塑 料,包胶层表面有增加摩擦力的微粒,包胶层用和胶体材料一致的包胶固 定钉,固定于罩壳上。
2、采用大挂钩设计,挂钩的长度l应大于等于0.4的秤体总长度L,即 1≥0.4L,挂钩的宽度h应大于等于0.4的秤体总宽度H,即h≥0.4H。
3、在秤体后罩壳上的设计有双位的挂钩槽,挂钩通过活动的连接环, 及能自由转动的拉杆,可以任意方向旋转和翻转,不使用时可以将挂钩翻 转放置于秤体后罩壳的双位挂钩槽中的任何一个位置的挂钩槽中,可缩小 包装体积。
4、取消原设计中承重的中心拉杆,而采用位于秤体下方的横梁承重, 横梁直接镶嵌在前,后罩壳的横梁槽中,使重物的重力直接作用于秤体的 下部,而使重心处于秤体下方,特别是在使用手托秤时,可以使秤体稳固, 不会发生前后摆动现象。
5、由于秤体加宽、加厚,总体强度增加,采用手柄和秤体连为一体。 手柄的下部有包胶,胶皮的颜色和秤体有明显的反差,不但增加了手握的 摩擦力和舒适感,也增加了外观的美感。
6、在秤体后罩壳设有一卷尺盒,盒有有一根卷尺,卷尺的拉头位于罩 壳的右侧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可使用手托和手提两种称重方式,以加大 秤量,方便秤出超重、越长的重物。手感舒适、摩擦力大,外观新颖、富 丽,秤重时,重心稳固,不会摇晃,包装体积小,同时有测量长度的卷尺, 特别适合钓鱼爱好者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3是图1的A-A-A-A-A剖视图。
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中1、挂钩,2、连接环,3、拉杆,4、左下托包胶部位,5、右下 托包胶部位,6、显示器,7、左指揿包胶部位,8、开关按钮,9、切换按 钮,10、锁定按钮,11、卷尺拉尺,12、右指揿包胶部位,13、秤体前罩 壳,14、手柄包胶部位,15、手柄,16、双位挂钩槽,17、电池盒盖,18、 秤体后罩壳,19、转换器,20、卷尺盒,21、卷尺,22、电池盒,23、包 胶固定钉,24、连接片,25、连接片固定螺钉,26、应变片,27、传感器, 28、引线,29、前、后罩壳固定螺钉,30、横梁固定螺钉,31、垫片,32、 横梁,33、横梁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照祥,未经李照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52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彩色显像管老炼工艺
- 下一篇:一种基于光电复用端口的链路冗余备份方法与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