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箱缺条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5290.3 | 申请日: | 2008-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3338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5-06 |
发明(设计)人: | 汪丰;蒋明毅;马小强;张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江苏先锋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4 | 分类号: | G01N27/2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魏学成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箱缺条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卷烟包装生产过程中烟箱缺条的检测装置,可以准确的检测出烟箱的缺条情况,并发出信号通知操作人员,属于检测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烟箱缺条的检测是卷烟生产工业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目前,普遍的做法是利用射线通过物体时产生变化的原理来进行检测。在2005年12月7日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200410073695.2中提出一种利用物质吸收γ射线的原理实现条烟缺包在线检测的装置及其检测方法,其缺点是γ射线由放射性同位素产生,对管理和使用要求较高。而在2007年8月22号公开的发明专利申请200710064026.2中提出了利用X射线通过物质衰减的原理,采用多对X射线源和X射线传感器,检测通过大箱后的X射线强度,并根据测量的强度值进行大箱缺条检测的装置及其检测方法,系统结构较为复杂,成本较高,并且X射线对人体安全有潜在的威胁。可见,利用射线原理对烟箱条情况进行检测,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的缺点,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烟箱缺条检测装置,利用电容的容值与其极板间介质的关系原理,实现准确、快速、安全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烟箱缺条检测装置,包括数据采集装置和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检测传感器板,检测传感器板的一面上设有电容极板,每两块检测传感器板成对地分别设置在烟箱传送带两侧,且设有电容极板的所述面相对,传送带同一侧的检测传感器板之间的距离与烟箱中列与列之间的距离相等,每一检测传感器板上的电容极板之间的垂直距离与烟箱中层与层之间的距离相等,每对检测传感器板中相对的电容极板构成的电容传感器作为检测装置的检测单元,数据处理装置与每一检测单元分别连接,用于读取各检测单元的电容值并进行处理,判断烟箱缺条情况。
本实用新型利用电容的容值与其极板间介质的关系原理,当电容极板间介质发生变化时,其电容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采用多个灵敏度极高的电容传感器测量烟箱中每层烟条的电容,并综合利用各电容传感器的检测值,有效检测烟箱缺条情况。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为无损、快速检测装置,可实现在线检测。本实用新型在工作的时候,以烟箱中的列为基本单元(目前,标准包装烟箱内的排列方式为每层10条烟分两列平卧排列,五层相叠,该“列”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异型包装),对每一列采用相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烟箱缺条情况。当检测装置检测到不合格产品时,可通过数据处理系统发出停机或剔除信号,由机械自动处理或人工手动处理。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烟箱缺条检测装置采用电容传感器作为检测单元,利用电容的容值与其极板间介质的关系原理,当介质发生变化时,其电容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采用多个灵敏度极高的电容传感器测量烟箱中每层烟条的电容,并综合利用多个电容传感器的检测值,对烟箱缺条情况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与传统采用射线原理进行检测的装置相比,结构大大简化,可实现在线检测,并且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不存在任何辐射危险,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检测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1a为检测装置的正视示意图;
图1b为检测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各标号表达的意思为:
1、烟箱 2、箱盒运行导轨 3、检测传感器板 4、电容极板 5、位置检测传感器
6、数据处理装置 7、烟箱传送带 8、箱盒抬起装置 9、抬起托盘 10、抬起汽缸
11、气动开关电磁阀 12、气管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核心部件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为箱盒抬起装置示意图;
图3a为箱盒抬起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3b为箱盒抬起装置用于在线检测的功能示意图(未抬起状态);
图3c为箱盒抬起装置用于在线检测的功能示意图(抬起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数据处理装置电路原理框图。
图5为电磁阀驱动电路图。
图6为微处理器模块和数据采集模块的电路连接图。
图7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检测装置进行检测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江苏先锋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东南大学;江苏先锋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529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