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传热铜管有效
申请号: | 200820036131.5 | 申请日: | 2008-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221911Y | 公开(公告)日: | 2009-04-15 |
发明(设计)人: | 范震;赵双;张晓村;胡德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仓环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1/40 | 分类号: | F28F1/40;H05K7/2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4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传热 铜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散热模组专用铜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计算机散热器、太阳能集热器和其它电子散热器件的专用传热铜管。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器件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物理尺寸越来越小,热流密度也随之增加,高热流密度的形成带来了对电子元件更高的热控制要求。传统的风扇散热器、鼓风机、冷板、风扇箱、温差制冷、热交换器、涡旋管和空调等,已不能满足高热流密度散热的需求,而微热管散热器由于具有紧凑、极高的导热性、热流密度可变性、热流方向的可逆性等优良特点,业已成为微电子元器件及其系统散热的主流,并成为未来芯片集成度技术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
目前微热管散热器的主体用材为烧结铜管和沟槽铜管,但烧结铜管由于受铜粉纯度、粒度以及烧结温度和烧结均匀度等因素的影响较多,质量均一性很难保证。而沟槽铜管由于采用整体成型工艺制造,生产方便、制造成本低、品质稳定性好,但其沟槽式结构方向性太强,在将沟槽铜管加工成弯折热管的过程中,弯折处内齿的齿根部会容易向两侧的沟槽扩展延伸,从而造成沟槽阻塞,毛细结构被破坏,致使热管导热性能大幅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热铜管,该传热铜管被弯折后仍具有较高换热效率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传热铜管,包括具有内腔的铜管本体,所述铜管本体的内周面上分布有多条相互平行并沿其轴向延伸的齿肋,在所述相邻两个齿肋之间形成槽道,所述槽道的宽度至少有两种。
所述槽道的宽度有两种,所述槽道包括宽槽道、窄槽道。
所述宽槽道、所述窄槽道相间隔设置。
所述齿肋呈直齿状。
所述齿肋的底部到顶部之间的高度为0.05~0.30mm。
所述铜管本体的外径为4~25mm。
所述铜管本体的内周面上所述齿肋的数目为30~100。
在垂直于所述铜管本体轴向的横剖面上,所述齿肋大致呈三角形、梯形或矩形。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铜管本体的内周面上分布有多条相互平行并沿其轴向延伸的齿肋,在相邻两个齿肋之间形成槽道,槽道的宽度至少有两种,因此从整体上槽道可被划分为较宽槽道、较窄槽道,传热铜管在被进行弯折加工时,弯折处内齿的齿根部会容易向两侧的沟槽扩展延伸,当槽道较宽时,即使存在内齿的扩展,槽道也不会被完全堵塞,就防止毛细结构被破坏,使冷凝液体回流通畅,以提高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铜管本体;2、槽道;3、齿肋;4、宽槽道;5、窄槽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参见附图1所示,一种传热铜管,用于制造微热管散热器中的弯折热管,包括具有内腔的铜管本体1,铜管本体1的外径为4~25mm,铜管本体1的内周面上分布有30~100条相互平行并沿其轴向延伸的齿肋3,该齿肋3呈直齿状,各齿肋3与铜管本体1的轴线方向相平行排列,加工时的螺旋角误差控制在0.5度以内,齿肋3的底部到顶部之间的高度为0.05~0.30mm,在垂直于铜管本体1轴向的横剖面上,齿肋3大致呈三角形、梯形或矩形。在相邻两个齿肋3之间形成槽道2,槽道2在铜管本体1的轴向方向上贯通,槽道2的宽度至少有两种。
在计算机领域,一般使用的传热铜管外径为8mm,齿高0.25mm,内壁厚0.30mm,齿条数68条。
本实施例中,如在附图1中所示,槽道2的宽度有两种,槽道2由多个宽槽道4、多个窄槽道5组成,宽槽道4、窄槽道5依次相间隔排列。传热铜管在被进行弯折加工时,弯折处齿肋3的齿根部会容易向两侧的槽道2扩展延伸,当宽槽道4较宽时,即使存在齿肋3的扩展,宽槽道4也不会被完全堵塞,就防止毛细结构被破坏,使冷凝液体回流通畅,以提高换热效率。采用普通传热铜管(只有一种槽宽,齿肋3均匀分布在铜管的内周面上)进行大弯折后,传热效率一般会下降至原来直管的50%,而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传热铜管进行大弯折后,传热效率大约是原来直管的7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仓环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仓环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61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