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正置式前减震组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820037099.2 | 申请日: | 2008-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357916Y | 公开(公告)日: | 2009-12-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爱红;陈正;陈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06 | 分类号: | B62K25/06;B62K2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300***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正置式前 减震 组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正置式前减震组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摩托车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两前减震器,两前减震器的结构都相同,在两减震器内均装有减震弹簧和阻尼阀系,但是他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这种结构不但增加了减震器的重量,而且生产成本比较高,另外摩托车前减震器的减震弹簧的长度较长,弹簧的外径又与前叉管的内径间隙比较小,当往复运动时,由于减震弹簧直径比较大受压弯曲,导致减震弹簧在前叉管与底同内晃动,从而碰到前叉管端口的内壁引起摩擦,产生异响,影响摩托车骑行的舒适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正置式前减震装置,它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而且提高骑行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正置式前减震组合装置,它包括压缩减震器和复原减震器,压缩减震器和复原减震器为非对称性结构。
所述的复原减震器的上部为前叉管I,下部为底筒I,底筒I插入前叉管I内,在前叉管I内设有活塞杆I,活塞杆I伸入底筒I内的一端套有阻尼弹簧I和阻尼套,活塞杆I的另一端设置在前叉管I的杆座I内,阻尼弹簧I和阻尼套位于底筒I内,在阻尼弹簧I和阻尼套之间设有固定座,在固定座与活塞杆I之间设有阻尼节流孔。
所述的压缩减震器的上部为前叉管II,下部为底筒II,底筒II插入前叉管II内,在前叉管II内设有活塞杆II,活塞杆II的一端伸入底筒II内,在活塞杆II的一端套有阻尼弹簧II,活塞杆II的另一端设置在前叉管II的杆座II,在底筒II内设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位于底筒II的底部与活塞杆II之间。
所述的阻尼节流孔处设有弹性垫圈,在弹性垫圈为鞍形弹性垫圈。所述的固定座内设有自由阀,固定座将自由阀包围,自由阀与阻尼节流孔相对,前叉管I与底筒I之间通过自由阀与固定座之间的间隙以及阻尼节流孔相通,自由阀与活塞杆I形成自由滑动配合。所述的自由阀(为含油的PVC材料。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复原减震器中设有阻尼套,但是没有减震弹簧,压缩减震器中设有减震弹簧,但是没有阻尼套,它将两支弹簧合并为一支,虽然单支弹簧重量增加,但节约了一支弹簧,相比之下,只用单支弹簧可节约重量,而另一支无阻尼,节约了一套阻尼阀系,两个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另外无阻尼的一支,对零件加工的要求也降低,零件加工工序也减少,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的压缩减震器没有阻尼套,避免了活塞杆与阻尼套的摩擦,复原减震器中没有减震弹簧,避免了减震器运动时减震弹簧与柄管之间的摩擦,两支减震器组合在一起,相比以前的减震器,大大降低了摩擦力,提高了减震器的滑畅性。另外本实用新型将两支减震器的性能分开,每支减震器有各自的性能,有弹簧的无阻尼力,起到压缩承载的作用,无弹簧的有阻尼力,起到复原缓冲的作用,两者互补,相比目前的减震器,提高了减震器使用的稳定性、平衡性,大大提高了骑行时的舒适性,行驶过程中车把对骑乘者的冲击相比目前的减震器也有明显降低。本实用新型的静负荷特性比目前的减震器要高,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路况恶劣,导致减震器的触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正置式前减震组合装置,它包括压缩减震器和复原减震器,压缩减震器和复原减震器为非对称性结构,复原减震器的上部为前叉管I 1,下部为底筒I 2,底筒I 2插入前叉管I 1内,在前叉管I 1内设有活塞杆I 3,活塞杆I 3伸入底筒I 2内的一端套有阻尼弹簧I 4和阻尼套5,活塞杆I 3的另一端设置在前叉管I 1的杆座I 14内,阻尼弹簧I 4和阻尼套5位于底筒I 2内,在阻尼弹簧I 4和阻尼套5之间设有固定座6,在固定座6与活塞杆I 3之间设有阻尼节流孔7,阻尼节流孔7处设有弹性垫圈,在弹性垫圈为鞍形弹性垫圈,固定座6内设有自由阀13,自由阀13为含油的PVC材料,固定座6将自由阀13包围,自由阀13与阻尼节流孔7相对,前叉管I 1与底筒I 2之间通过自由阀13与固定座6之间的间隙以及阻尼节流孔7相通,自由阀13与活塞杆I 3形成自由滑动配合,压缩减震器的上部为前叉管II 8,下部为底筒II 9,底筒II 9插入前叉管II 8内,在前叉管II 8内设有活塞杆II 10,活塞杆II 10的一端伸入底筒II 9内,在活塞杆II 10的一端套有阻尼弹簧II 11,活塞杆II 10的另一端设置在前叉管II 8的杆座II 12,在底筒II 9内设有减震弹簧15,减震弹簧15位于底筒II 9的底部与活塞杆II 10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明星减震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82003709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驱动的交直流两用卷门机
- 下一篇:微分式挤出机